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 04:21  金融时报

  记者 谢利

  主持人:本报记者 谢利

  对话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副主任 周密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等三部门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再创新高,已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也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已超过德国、英国、法国,将在2010年至2012年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国。

  面对正在兴起的对外投资热潮,中国企业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谋求自身的优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副主任周密。

  记者: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五位,年均增长速度达54%。截至2009年底,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哪些因素成就了过去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这些投资具有怎样的特点?

  周密:应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流量保持逐年增长。

  实际上,成就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企业国际化势头发展迅猛,大量企业以对外投资的形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经济体造成较大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量大幅下降,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保持逆势上扬,说明中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企业“危中寻机”,加大“走出去”步伐;第三,2009年全球经济逐渐从危机的打击中复苏,吸收外资,保持本国经济发展并提供充足的就业成为很多国家政府政策的首要选择,加之一些企业因金融危机造成经营困难和市场价值缩水,客观上为我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规模较大,但仍较为集中于亚洲、非洲等传统经贸关系较为紧密的国家,行业的科技水平普遍不高,不少投资只是国内产业链上贸易环节的向外延伸。

  记者:目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当中,跨国并购已成为主流,而中国在进行海外经营时似乎仍以“绿地投资”为主。尽管金融危机以来,也出现了不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但成功的并不多,您认为原因何在?主要障碍来自哪里?

  周密: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都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常用和主要形式,二者各有优势,也都有不足。相比而言,以“绿地投资”形式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经验建设厂房、安装设备,可以采用企业熟悉并常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来管理新设的厂房。一些国家为了吸收外资,新增就业,也可能出台一些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对新设投资可能会有土地租用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但“绿地投资”的周期往往较长,企业开拓新市场的难度较大,必须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展开竞争,以努力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而采取跨国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速度快,还可以借用被并购企业生产设备、厂房、营销渠道等,但缺点在于,企业需要一次性筹措大量的资金,而且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融合,包括人员、文化、技术的融合都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探索的确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原因各有不同。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并购的成功率都不高。据研究者分析,全球范围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不到10%,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呈现相似的表现。其次,跨国并购涉及跨国的信息、资金和人员的流动。中国企业在市场化的同时遭遇国际化,难免存在经验缺乏、资金融通困难和人才匮乏的不足。并购完成后企业面临与被收购企业的融合,特别在“蛇吞象”的跨国并购中,这种挑战更为艰巨;第三,跨国并购需要大量的前期调研,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详尽信息。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获得资料的能力不足,信息的缺乏使得企业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影响了决策。从实际情况看,中国部分企业因为不了解被收购目标存在的潜在风险,盲目行动,结果造成了收购活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投资活动失败。

  记者: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目前境外投资的主要行业也以制造业为主。随着越来越多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到欧美投资设厂,如何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周密:作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优势,质优价廉成为“中国造”商品全球拓展市场的利器。按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个国家总是倾向于向外输出自身具有优势的产业。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原有的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转移出去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很小,企业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利用国外资源为主。然而,这种“走出去”模式正面临更多的限制,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外投资谋求更大的优势。唯其如此,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才更有意义。金融危机期间,欧美国家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外国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中国企业需要正确面对国际形势,不能仅仅在“成本”上做文章,应当通过对外投资实现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设计,创新产品功能,拓展新的市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高技术人才,并针对目标客户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设计,更快捷满足客户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争取创造更好的人才发展舞台,吸引海外高级人才来华工作,从而增加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记者:有人说,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对外投资从量到质的飞跃,并从分散型投资发展到集约式投资和产业链投资。您认为实现这一飞跃,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周密: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面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企业规模较小,投资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有必要从多个方面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

  首先,政府需要通过与东道国政府谈判或签署协议,为企业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保障企业在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竞争中享受无歧视待遇,同时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引导和服务,以减少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做出的错误的投资决策;其次,企业应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关注政府政策,用好用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并长远考量,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以期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优势;第三,当前国内的社会中介服务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融资、咨询、法律、税务等各项服务还存在国际化水平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从而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应促进这些中介服务企业与国际接轨,伴随式“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第四,要统筹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更准确把握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的模式,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贡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