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门产业突围:跳出厦门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 01:42  第一财经日报

  林小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今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正式从厦门岛的131平方公里扩大至全市的1573平方公里,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2倍。

  “虽然经济特区已经没有多少政策方面的优惠,但特区扩大到全市对于厦门促进岛内外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市政协委员、集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友华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跳出厦门岛

  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成立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厦门迅速从海防前线崛起为东南沿海的区域中心城市。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84亿元,财政收入451亿元。厦门以占福建省6.5%的常住人口、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七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二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厦门就中山路、思明南等几条街区,连第一医院后面这些地方都还是农村。”厦门本地人、年过六旬的张阿伯向记者感叹道:“几十年来厦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不少人与张阿伯有相似的感慨。但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则看到了近年来厦门发展存在的不足。尽管纵向比较,相比以前厦门也在不断进步,但一旦跟相同类别的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厦门发展速度之慢立即凸显。以合肥为例,2004年合肥经济总量仅为721.94亿元,彼时厦门的经济总量为883.21亿元。2009年当合肥GDP已达2102亿元时,厦门仅为1623亿元,落下了不止一个身位。

  虽然厦门拥有电子、石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厦门既没有像青岛的海尔、青啤等可以发展成为行业里的巨头,也没有像泉州那样拥有一大群的民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

  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丁长发博士看来,过去三十年,由于特区功能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厦门形成了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形态,过于依靠外贸和外资企业,本土民营经济的发育十分有限。在目前外贸出口已经存在一定瓶颈的情况下,厦门的经济突围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厦门的土地面积那么小,资源匮乏,当全中国都是靠土地、资源等要素驱动的时候,厦门的日子就相对会难一些。”丁长发说。

  面积小、人口少导致经济总量偏小是几乎所有厦门人都能归结出来的原因。在特区扩大之前,岛内是经济特区,面积仅为131平方公里,而且还有相当一大部分面积是山地,加上非经济特区的岛外四区,厦门也才1573平方公里。

  过去,由于特区内外的差异,厦门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区亦即岛内。由此带来了岛内外发展的二元鸿沟,坊间曾戏称:“岛内像欧洲,岛外像非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岛内发展的空间已趋饱和,仅有131平方公里的厦门岛,严重制约了厦门作为海西龙头作用的发挥。因此,向岛外拓展成为厦门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厦门开始实施类似于“腾笼换鸟”的战略,将岛内的传统制造业、机械加工等产业搬到岛外的海沧、同安等地。这其中,2005年9月开工的同安工业集中区就是一个典型。

  该工业区建成后,原本位于岛内的数百家工厂迁到这里。原先在岛内的空间则腾出来,结合岛内在生活、交通等各方面的优势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在岛内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又促进了岛外的城镇化与工业化。

  今年以来,岛外翔安、集美等四个新城正式动工建设,岛内外一体化加速推进。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此前8月份所做的一个主题报告中指出,岛内外一体化,绝不是城市建设的简单扩张,必须做到城市化和产业化。“这样新城区才有活力、有动力、有持久的生命力。”

  他说,目前厦门的发展还离不开第二产业,从经济总量上看,厦门与其他城市相比,就像一个“瘦子”,工业发展得还不够“丰满”,这时候要“减肥”,就是赶时髦。在现阶段,“厦门不要赶那时髦”。

  打造“大厦门”

  即便如此,厦门还是太小了。

  在丁长发看来,以目前的速度,岛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有十年的发展空间,但十年后要素制约对厦门的影响仍将凸显。

  “厦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很小,人口不多,对周围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有限。”丁长发说,厦门的财政实力是福建最雄厚的,如果能够适当调整行政范围,比如将厦门和漳州合并或进行合理调整,形成5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一方面可以扩大厦门的经济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对漳州地区乃至福建的经济发展都有极大好处。

  李友华也认为,厦门实在太小了,作为海西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首先应该要有规模,“如果能够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把厦漳泉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打破城市行政的界限,比如使用同一个区号等措施,加速厦漳泉一体化的发展。”

  实际上,在厦门周边,调整行政规划已经是个老话题,周边的龙海、安溪等地均不时传出“划归厦门”这样的“重大利好”,只不过受制于种种因素,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既然调整行政区划一时没有实现可能,那么厦门要做的就是突破现有的行政分割,与周围的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加速厦漳泉一体化的进程,从而提升整个区域对外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民书认为,在土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厦门应该发展生产型的服务业,服务周边地区。“相比周边城市,厦门的生活环境、城市配套等有明显的优势,很多人才都更喜欢待在厦门,因此厦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服务周边的生产型服务业,比如物流、金融等,吸引企业的营销总部、研发、设计等环节落户这里。”

  以服装业为例,受制于过去高度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厦门本土的服装业发展十分一般,跟临近的晋江服装鞋帽相比黯然失色。但近年来,以安踏、七匹狼、九牧王、鸿星尔克等为代表的晋江服装企业纷纷将企业的营销、研发等部门迁至厦门。

  “这些企业做到更高级的阶段就会把研发设计、营销部门搬到这边来,因为这边的城市生活环境、人才集聚都具备更多优势。”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秘书长刘秀銮告诉本报,生产基地在周边城市,营销和研发设计在厦门,这也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

  于伟国指出,“十二五”期间,厦门将继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金融、科技、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积极打造地区总部。如五缘湾、观音山要打造成商务总部,环东海域的东海科技园要打造成科技研发总部。

  林民书认为,厦门在传统的制造业方面没有优势,关键是怎样和泉漳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厦门有服务业的优势,但要跟泉州的生产制造业结合起来。”

  而在ECFA时代,厦门在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在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的同时,并同意厦门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并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

  该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为:金融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两岸金融服务业对接示范基地、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前沿平台、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引擎。具体措施则包括争取率先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两岸联合征信、建设柜台交易市场、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等,使之成为大陆各大金融机构开展对台金融交流合作的窗口或基地。

  在服务业的推动下,近年来,厦门的制造业初步实现转型升级和向高端化发展。以光电业为例,目前,厦门市已形成产业链完整的光电产业集群,产值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友达光电、宸鸿科技、晶宇光电、乐捷电子、冠捷显示等台资企业纷纷来厦门投资设厂,厦门已经成为台湾光电产业在大陆的聚集地。

  “我们主要吸引台湾的光电产业来云霄落户。”福建云霄县副县长朱大庆告诉本报,目前已有台湾汉晶光电、宝晟光电等落户云霄。“像汉晶光电在云霄的投资额达15亿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