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小川:银行能力修复仍需利差激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 01:16  21世纪经济报道

  申剑丽

  9月9日,在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首届“牛津中国财经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央行目标和任务不一定越简单越好,在不同阶段央行关注的重点需要不断转变,应以多目标代替单一目标。他还认为,实体经济恢复需要有一个好的金融激励制度,中国较高的利差是有合理性。而中国银行业利差并不是最大,缩窄利差可能会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周小川表示,过去央行一直把保持低通胀率作为主要任务。“我们总以为,央行的目标和任务越简单,越能与公众沟通,从而引导公众的预期也会更有效。但现在看来,实际市场并非我们预想的那样简单,在不同阶段央行关注的重点需要不断转变,要以多目标代替单一目标”。

  而金融危机过后,令央行的关注点有所转变,“现在我们会更加关注金融体系的稳定。危机给予我们教训是,即使回到平稳的宏观环境,也需要保持警觉。”周说。

  危机也对传统的金融体系监管观念提出了挑战。周小川说,整体金融体系的状况不是单个金融体系简单相加能够代表的,需要对系统层次的风险特别防范。

  周小川指出,金融危机导致央行对金融体系健康性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过去对金融稳定的开发时,单个的机构健康了,总体也就健康了。实际上,单个个体的健康之和并不等于总体的健康。

  周形象地以治病四阶段来划分金融稳定。他认为,金融机构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和最差的“关闭破产”状态者并不多,更多的机构都位于中间状态——处于一边干活一边吃药的“亚健康”状态,即“在线修复”阶段;而另一种病得较重,需要回家住院、养病,也即正常的信贷业务不能继续,需要回去修理负债表,不能再为实体经济服务,即“离线修复”。

  考虑到离线修复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央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更多会关注在线修复阶段研究,要求一些特别是大的金融机构不能“下岗”。

  他指出,首先关注金融机构自我修复能力的培养。当然,如果它财力有限,自己买不起“药”,那就得帮他治病。这当然涉及到成本回收的问题。

  而对于欧美国家实业体系抱怨金融体系对于经济恢复出力不够,周小川提出,需要研究央行是否要给整个金融体系提供激励体系,比如对于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央行是否要进行调节。

  至于采取何种工具进行激励,周举例称,可以对银行贷款利率设定下限,但大企业发行企业债的利率没下限,由此可以鼓励发展直接融资,调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

  不过,也有人指责国内为银行机构设置了太大的利差空间,可能过度激励银行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风险。。

  周小川坦言,利差较大问题,背后有原因。“自2003年开始我们对金融机构进行‘在线修复’以来,过去的不良资产把资本系统全部吃掉,直到现在仍然不够,现在利差大一点,也是为了使得各个金融机构自我恢复能力能够提高”。

  他提请重视改革的国情背景,“中国不能老跟发达国家比,毕竟营运和法律环境都有差距。即便和新兴市场国家比,一些国家的利差比我们还大。”

  危机来临后,各国都在降低利率,中国也降低了利率。不过,周小川提出,利率太低商业银行的储蓄成本很小,会导致银行没有发放贷款的压力,“零利率可能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减弱”。

  周小川表示,下一步央行只出政策利率,其他让市场办,不过还是会对利差有一定的管理,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