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网融合将加速个性化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18:25  一财网

  国家已经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并确定了首批12个试点城市。三网融合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带来技术、应用、服务和产业多层面的创新和发展机遇,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用户。整个产业链应该抓住这个创新机遇,推动围绕个性化互联网的转型升级。

  加速产业形态创新

  三网融合有利于个性化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它不仅将为下一代个性化互联网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而且将极大促进围绕个性化互联网的产业形态创新。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先是开放性的互联网,所有人看到的内容相同;第二代是Web2.0,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区;第三代是个性化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样化,信息越来越个性化,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通过不同的设备和屏幕,想获取更多个人感兴趣的个性化内容、服务或者娱乐。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一代、第二代是跟随国外发展,这两个阶段都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公司和产业领袖。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手机、互联网用户人群,PC市场也将在3到5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基于这样庞大的一个市场,在下一波个性化互联网创新风潮中,中国已到了可以引领发展的时候,产业界应该抓住机会、引领未来,而不是跟进。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个性化,大家上网从事“享用内容”(content consumption)的活动超过了从事“创建内容”(contentcreation)。用户购买上网本、平板电脑、手机、手持设备、车载信息设备等,往往不是为了创建内容,而是要享受互联网上丰富的内容。“享用内容”方面的创新正在加速,基于互联网个性化体验的设备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设备会连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内容和广播电视有更好的结合、互动、互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面也会有更多个性化应用给人们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三网融合将通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统筹在一起, 将有线网和无线网统合,构建连续共享的新一代宽带设施,将为个性化互联网提供强大网络基础架构。因此,三网融合将极大地促进个性化互联网的普及,为产业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机遇。

  加速硬件创新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无处不在的计算,新的设备层出不穷,这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融合的创新过程。三网融合从更大层面体现了将来跨网、跨设备、跨屏幕计算的需要。这要求跨屏幕互联网体验的一致性,还需要统一的、可扩展和兼容新设备的架构来支撑。

  英特尔提出“互联计算”(Continuumof Computing)的愿景,就是希望为个性化互联网提供与PC兼容的,具有通用性、开放性的计算架构和平台,从而使广大的硬件厂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产品。

  “互联计算”是个性化互联网时代计算的不断延续,也是跨越三个网的技术延伸。从上网本到智能手机,乃至电视和汽车等,传统PC架构的扩展,将为这些设备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使得这些个性化互联设备实现无缝协作,提供出色性能、功效和个性化的内容及服务,从而让个性化互联网真正做到无处不在。

  加速软件服务创新

  个性化互联网给用户带来机会。每个人的应用是不一样的,不像PC上装的是“千人一面”的东西。许多软件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开发时间很短,在网上商店大家可以去买,琳琅满目,有的是免费的有的是付费的,提供给多样化的设备下载使用。

  三网融合的核心是业务的融合,它将消除壁垒,促进跨屏幕之间的信息分享,给应用和服务创新也带来巨大的机会。内容和服务的集成将创造出一个很大的产业,从最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到上面如何搭建应用软件、把众多的应用集成为服务,由运营商推出来,产业合作关系都会发生质变,需要一个高度协作的开放性的软件和服务创新生态系统。

  面向“互联计算”愿景,英特尔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开放式软件创新平台MeeGo,目前已经按计划发布了1.0版本。MeeGo将支持不同硬件架构的最广泛设备种类,对用户而言,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即使更换设备或是进行硬件升级,人们也可以不受限制地保留自己喜爱的应用程序。对开发者来讲,只需编写一次程序,MeeGo便可以让应用程序运行于不同的设备或平台上,这极大地扩展了开发者的市场机会。我们相信,基于MeeGo平台的创新,能够将服务、内容与用户体验相结合,并广泛应用于下一代智能手机、掌上电脑、通信、车载信息娱乐、电视以及媒体电话等个性化互联网设备。

  三网融合的受益者,不仅仅是运营商、设备制造商,而且包括内容和服务提供商,最终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响应三网融合的契机,英特尔将加强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持,助力技术、应用、服务和产业多层面的融合创新,帮助合作伙伴把握良机,为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提供令人激动的应用和多彩体验。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