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1世纪论坛”呼吁:应对气候变化亟需国际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 11:11  中国网

  

  “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开幕会现场 【实录】

  当前的气候状况可能比人们所认为的还要差。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随着今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预测,未来100年全球气温还要上升约1.6~6.4℃。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即使在全球减排行动采取之后,现代的气候变暖也不会停止或逆转,只能减缓变化的速度。也就是说,将来的气候变化与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适应行动是必要的。

  9月7日,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北京“21世纪论坛”上,3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专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全球变暖 不能承受之重

  IPCC第一组联合主席托马斯斯托克指出,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大约15%会在大气中继续停留几个世纪。由于二氧化碳热惯性大,海洋已极度不平衡,即使今天我们已经减少了排放量,海平面的上升也将持续。他说,这种所谓的气候承诺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完全承担过去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切后果。托马斯斯托克认为,工业社会250年来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从大气中移除。

  中国已经开始承担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中国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作用下,中国的生态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介绍,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有干旱、洪涝、热带气旋与风暴、沙尘暴、寒潮与冻害、以及高温和热浪。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问题,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留给中国的CO2排放空间已经非常小,面对CO2减排问题中国应当早行动,争取更大的主动。

  积极应对 刻不容缓

  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消费占了91%,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致使碳排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碳足迹远低于同等时期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现实排放总量却引人侧目。

  作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政府主动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

  为保障这一减排目标的顺利达成,林而达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深化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将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然而,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急剧增长,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2020年以前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比例,因此2020年以前可再生能源在份额上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的主要问题,这个情况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在国情上有很大区别。

  倪维斗认为,煤的低碳利用是实现中国低碳能源的核心问题,尽管社会节能、总量控制、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道路,但最后低碳经济必须要落实到煤的清洁利用上。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邵秉仁表示,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一方面能源消耗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又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因此,发展新兴能源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目标。因而,主动地努力多于被动的应对。但国际上对中国减缓行动的决心和绩效存在疑虑。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强调,中国的转型也面临诸多制约,需要国际理解与合作,加速中国的转型进程。

  国际合作 诚意与承诺

  去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并未就应对气候变化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各方面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仍难取得一致,相互之间存在误解,甚至影响到彼此的信任。

  然而,中国所作出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些认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主任朴英雨表示,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果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有关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历史上,南北双方第一次就减排的目标和意向建立了自愿伙伴关系。在这一方面,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南非应该受到更多的称赞。

  尽管如此,在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的个别要求仍显得没有诚意。潘家华说,中国认同《哥本哈根协议》中2°温升目标,但对于长远减排目标,例如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目标,并不认同。为了加速低碳转型,中国可能不得不先要经历一个高碳发展的阶段。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进气候变化谈判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但是应当看到,当今气候变化谈判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在谈判基础、减排承诺、资金援助等问题上消极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张坤民强调,在国际谈判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必须坚持。

  潘家华表示,中国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我们需要有一个国际理解与协同的国际环境,而西方主流媒体的引领,往往是误导和歪曲。中国的低碳增长转型,需要国际协同努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将增长,对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形成挑战∩见,中国的低碳转型,仅有中国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记者罗琪 发自北京)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