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境外投资结构映射经济转型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 09:04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2—2009年境外投资从27亿美元增长到565亿美元,8年期间年均增速达54%。

  可以这么说,国内企业加速境外投资布局,意味着中国外储投资模式正由被动式的债券投资向主动式资本输出转型。然而,当前中国企业加速境外投资布局更多地是得益于政府政策鼓励和刺激之影响,存在显著的过度追求投资规模和速度的运动式倾向。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面临着多重风险隐患。

  当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集中布局于资源类领域,而非技术探寻型投资、市场拓展型投资和跨国公司型投资领域,映射出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型之困,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并非是走出去的跨国经营,而是国内资源稀缺下的被动式境外投资。当前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境外投资中,协议投资能源、资源制造业等的额度占投资总额的83%。

  无须讳言,通过引导企业境外投资布局要素资源,有助于缓解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供应压力,但这种对外投资模式不仅无法有效降低中国进口资源的成本,而且妨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有序调整。

  首先,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能源等原材料并不会显著降低中国资源进口的成本,相反把高流动性的资本转变成能源等矿产资源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投资风险。中国企业投资境外资源类资产不仅面临着较高的投资风险,而且面临着明显的价格波动风险。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投资境外资源类领域主要采取购并股权等形式,那么一旦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放缓,国际市场对能源等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境外资源型投资标的企业财务恶化甚至面临破产,这将导致中国企业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国际原材料的价格主要受国际供需关系之影响,中国有限的境外投资难以左右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使得中国虽可以通过投资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稳定,但难以获得资源进口的价格优惠。

  另外,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过度集中于资源型领域,既反映了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乏力,又无疑阻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模式是导致资源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投资境外资源型领域改善中国资源缺口,客观上促使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得以维持。同时,国内企业研发资源储备不足,自我创新能力较弱,在缺乏国际技术外溢下,国内企业难以通过自我技术进步改善资本质量。

  同时,当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快速扩展,凸显出其过度强调规模和速度,而风险估计不足问题。有关研究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境外资产,存在1/3盈利、1/3持平和1/3亏损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中国企业人才储备不足、境外投资和法律环境不娴熟,以及缺乏跨国公司运作经验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更多地投资于政治风险较高、人格化交易制度较浓的国家,导致了境外投资面临较为复杂的非市场风险。同时,中国目前虽与100多个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议,但更多地是以中国为投资东道国,而非资本输出国的身份签署,导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难以达到有效的政府救济。显然,国内企业如此快速的境外投资扩展,很难保障其投资项目的资产质量和可能潜存的风险隐患。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