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径从严 银监会厘定融资平台清查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4日 02:24  中国经营报

  财政补贴、“借新还旧”、资本市场融资均不能视为地方融资平台自身现金流

  朱紫云

  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查,步步紧逼。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继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执行细则之后,9月初,银监会向地方银监局下达了关于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5项最新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对银行清查地方融资平台过程中的争议问题进行重新厘定,统一执行标准。

  按照监管层最新指示,土地储备机构、交通厅都将被纳入地方融资平台统计,而财政补贴、贷款“借新还旧”及资本市场融资,都不能视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自身合理的现金来源。在国务院规定清查上报“大限”10月31日之前,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从严口径和力度显现无疑。

  五项措施厘定标准

  据了解,银行正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统计分类,但由于缺乏统一口径,各家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和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分歧。

  记者获悉,9月初,北京市各主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银监局转发的银监会关于融资平台贷款清查的最新指示,指示中包括5项,其内容是针对当前银行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工作中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重新厘定。

  针对平台贷款主体模糊的争议,银监会明确,一是将交通厅、土地储备机构纳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统计;二是对于电网、铁道等由中央政府投资设立的,不纳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统计。

  此前,建设银行(601939.SH)董事长郭树清曾在8月下旬的中报发布会上表示,融资平台贷款中一些模糊的贷款主体的鉴别标准在变化,比如交通局,既像政府又像企业,还需要政府部门来明确。

  针对平台贷款的风险类别划分,银监会明确,按照借款人自身现金流覆盖平台全部贷款本息程度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四类,其中对已经实现商业化运作、现金流能够覆盖贷款本息同时还有财政担保的,应纳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统计,分类为“全覆盖”。

  而针对平台贷款借款人的现金流统计口径问题,银监会也给出了执行标准:借款人自身现金流主要指经营性现金流,车辆通行费等专项收费收入、融资平台自身拥有的已办理过户手续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红和股权转让等收入可以作为借款人自身现金流;而以财政补贴、“借新还旧”或“东拆西补”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不能算做借款人自身现金流。

   根据银监会7月底的内部数据显示,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6月末的数字是7.66万亿元。其中,项目现金流能够覆盖偿还本息的融资平台贷款约2万亿元,占比27%;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约4万亿元,占比50%;项目本身的借款主体(项目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人大和财政)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贷款挪用和贷款做资本金)的贷款,占比23%,约1.5万亿元。

  “去年很多项目一窝蜂上马,现在又面临信贷调控,未来这些融资平台的偿还能力值得担忧,尤其是县级融资平台贷款的偿付能力。平台公司偿还贷款主要靠未来经营现金流,因此项目能产生多大的现金流至关重要。”中信银行风险管理部一位人士说。他认为,此次银监会统一现金流的统计口径,实际上是规范风险分析标准,有助于银行监管部门判断政府融资平台业务风险程度。

  根据中金报告显示,30%~40%的贷款项目能够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60%~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

  “优质业务”踩刹车

  在这份指示下发之前,已经有商业银行将土地储备中心的土地开发贷款列入地方融资平台归类统计。在商业银行眼里,土地储备贷款都被视作优质业务,并且成为贷款结构中的“大户”。

  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王乒此前告诉记者,土地储备中心对土地一级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一方面是北京市政府进行财政拨付,另一方面,也依靠银行发放的土地整理开发贷款。而2009 年全年,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以及下辖的分中心,总计从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建设银行等银行,获得了1000亿元左右的授信额度。

  土地储备中心是依据《土地管理法》由地方政府设置,履行收购土地整理开发,并最终上市交易的机构。通常情况下,此类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由所在地政府的国土管理部门直接下辖,运行费用部分由财政拨付,而土地交易收入,则上缴当地本级财政。

  正因与政府的特殊关系,土地储备贷款被商业银行视作优质安全贷款的大客户。

  实际上,监管层也多次警示土地储备贷款的风险所在。央行曾经指出,由于土地储备机构的事业单位法人身份,以及卖地收入“两条线”的特性,很难在贷款不能收回时,对贷款人的抵押资产进行追缴,故建议各商业银行谨慎发放或者不再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不过此后,鉴于各方利益难于平衡,央行最终并未直接下发文件,禁止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发放。于是,在房价地价一路上行,土地市场火热的背景下,土地资产成为地方政府注资城投公司的热门资产,而土地储备贷款,也一路高歌猛进。及至当下,一脚“真正的刹车”,恐怕将至。

  在银监会最新指示之下,曾经在地方甚为高效的“地方政府背景”,正在成为银行监管系统极力去除的“贷款安全考虑因素”。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