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光私募一骑绝尘 集合理财与一对多甘做追随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4日 01:45  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与基金公司的专户“一对多”业务正在面临共同的尴尬——与星光璀璨的阳光私募相比,这两支机构正规军却显得暗淡,投资风格中规中矩,收益方面也乏善可陈。在获取绝对收益这个目标上,集合理财与“一对多”已经被乱军中杀出血路的阳光私募第一方阵甩在了后面。

  

  优秀阳光私募逆风飞扬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近期的一份报告,截至今年7月31日的数据显示,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和公募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分别是-4.44%,-7.6%和-7.36%(“一对多”产品没有公开披露数据因而无法统计,但其投资团队的能力和风格可参照公募基金),阳光私募明显优于后两者。

  需要指出的是,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目前已经超过500只,其中真正与券商集合理财以及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形成竞争的是其中已经经受市场检验的第一方阵。同样出自上述好买基金报告的数据显示,业绩排名前1/3的优秀阳光私募基金今年以来、近一年和近两年分别取得4.29%、16.89%、65.24%的收益,远远超过券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同期的收益水平。

  有了足够大的“底座”,阳光私募这座“金字塔”就可以有更高的“塔尖”。

  在今年反复的弱势市场中,仍有不少优秀私募基金逆风飞扬,创出新高,取得宝贵的绝对收益。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在2009年8月4日市场创造阶段性高点之前成立的288只私募基金(仅包括管理型)中,共有15只基金在最新一次公布的净值中创出了新高,占比为5.21%。

  在这15只阳光私募基金中,江晖掌舵的星石投资就占据了6席。江晖出身华夏基金,有“华夏三剑客”之称,他转投私募也是业界“公转私”的标杆性事件。或许,正是由于缺乏以江晖为代表的灵魂人物,并且在更深层次上是激励制度的桎梏,很大程度上让仍然带有公募体制色彩的券商集合理财与基金专户“一对多”难以在私募产品领域有更大的建树。

  

  黑箱中的“一对多”

  第一批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即将在今年9月到期。然而在弱市中背负着“绝对收益”的压力却让这些产品在投资上颇为保守。广发策略增长等业绩较好的专户产品,今年以来的增长率也只有6%(截至8月27日),而业绩最差的华安交行则亏损了超过12%。

  不过,业绩平平并不是投资者对“一对多”产品的全部诟病,缺乏透明度的问题也日益浮现出来。私募产品不需要像公募基金那样进行详尽的公开信息披露,但目前阳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财都按周披露产品净值,集合理财甚至还会公布季度报告,对基金财务和投资情况,包括重仓投资品种进行披露。第三方评级机构得以在这些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然而,“一对多”产品却成了一个彻底的“黑箱”,除了向持有人有限披露其净值情况外,没有任何其他公开信息披露。有意向购买“一对多”产品的投资者在面对银行等销售渠道的营销攻势时,往往无从比较不同产品的历史业绩。即使是持有人也容易产生对基金公司的不信任感。这种局面甚至导致了投资者通过网络论坛“人肉搜索”专户“一对多”产品的现象。

  一位广东的投资者去年开始在和讯基金论坛发帖晒“一对多”业绩,并且得到了众多网友响应。这些网友将自己持有的“一对多”产品业绩集合到一起,竟然也形成了一份部分“一对多”业绩表,并且每周更新。

  此外,同一平台上同时运行“绝对回报”和“相对回报”两种不同收益理念。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等方面来看,尽管“一对多”与公募基金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两者实际上却是一脉两枝的关系,都根植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土壤之中,共享公司的基础研究,彼此间相互的影响在所难免。从业绩上来看,目前国内的公募基金在实现从“相对收益”向“绝对收益”的转变中,仍需假以时日。

  

  集合理财的“品牌尴尬”

  券商是证券市场的卖方,大券商一般而言都有不俗的研究实力。然而在开展集合理财这种买方业务时,却出现了投资业绩与公司整体品牌以及研究实力的错位,堪称怪圈。

  投行和研究实力在业界均为人称道的中金公司就被这个怪圈撞了腰。财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中金股票策略的收益率为-16.33%,当仁不让地成为103只非债券集合理财计划倒数第一名。中金股票策略2号今年以来也亏损了15.44%,列倒数第三。另外中金股票精选和中金配置也在倒数十名之列。

  银河证券、中投证券、华泰证券等大型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收益率也排名垫底。

  然而,一些中小券商却表现优异。大通证券的星海一号今年以来获得了7.06%的收益,排名上述103只非债券集合理财计划第一名。东海证券的东风2号FOF产品也获得了5.48%的收益。在自营和资产管理上一向强悍的东方证券有2只产品闯入前十。不过,显而易见,即使这些表现突出的产品,与优秀的阳光私募,甚至是公募基金第一梯队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一位研究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表示,过于保守是券商理财产品的通病,只有极少数产品能坚持高仓位并且在今年的行情中取得正收益。

  国金证券的一份报告称,上半年A股市场持续震荡调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因此主要采取防御策略。根据二季报数据,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持股比例平均为53.14%和39.1%,较一季度大幅下降,释放出来的头寸用于配置债券、货币基金。

  除减仓外,许多产品通过调整持股结构来控制风险水平,例如减少地产、银行等受政策调整影响大的行业个股,配置估值合理的医药、信息、零售等弱周期行业。在此背景下,尽管7月券商集合理财净值普遍回升,但平均收益为3.52%,落后同期市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