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碳交易市场需逐步发展完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 19:09  中国联合商报

  ——专访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与碳融资专家沈一扬博士

  ■CUBN实习记者 刘杰 北京报道

   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碳减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碳市场、碳金融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与碳融资专家沈一扬博士。

  政策与技术是碳市场发展关键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碳交易市场上的排放权买家大多数是自愿做出减排义务的。请问您如何看待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沈一扬:签署《京都议定书》后,除了形成一个京都市场之外,还催生一个自愿减排市场。这个市场是很大的,它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原动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

  自愿碳减排市场发展快慢和阶段性的问题取决于国家各项政策。国际碳市场的形成是经过中国、欧洲等国家长时间的摸索形成的,自愿减排市场要发展成熟,就需要技术机制的规范,建立健全核证审核机制,自愿减排市场才有更快的发展。

  《中国联合商报》:中国建设碳交易市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沈一扬:主要是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市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够提前解决,那碳交易市场方面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中国希望有自己的碳市场标准和体系,我并不反对,但是要和国际接轨,就是别人评估你的体系时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评估出准确的减排量,很容易把你的Emission Reduction(减排量)变成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经核证的减排量),将来进入全球交易市场,方便流通。

  《中国联合商报》:据说美国曾经通过碳排放市场让一万多农民得到经济补偿,你认为中国农民是否也可以在碳市场体系得到一些经济利益?

  沈一扬:首先要建立这个碳体系是很难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界定碳排放,即在技术上要非常清楚谁排放了多少碳。国家现在搞试点,也是通过积累经验来减小风险,为将来做准备。

  CDM机制意义重大

  《中国联合商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发展CDM项目?

  沈一扬:我更愿意把CDM机制看做是一个促进机制,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节能减排这个行动。比如有个水泥厂,能效很低,你用新设备投资太大,风险太大,改造也需要时间,改造后效益如何也不知道,改造费能否收回也是个问题,如果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通过得到一些预付款支持设备改造,厂家有动力,就降低了风险。现在企业关注的是碳减排的量化标准,CDM在促进节能减排的意义远远超过几十亿的碳减排收入。

  《中国联合商报》:中国目前已经上报2000多个CDM项目到联合国,但是目前只有500多个通过审核。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沈一扬:这个问题不仅有联合国的问题,也有我们的问题。

  中国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出来后,很多人就照着这个来复制,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有些项目机构做得非常好,而有些连项目里的英文都不通顺,怎么让我们过关呢。还有技术资料,比如考验报告、项目开工时间、项目投资多少等,不仅要写出来,还要能证实你写的这些是真实的。中国的CDM项目开发需要非常专业的专家来做。

  《中国联合商报》:荷兰政府运用CCS(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技术把1000万吨封存入地下,荷兰人民认为存在安全隐患,极力反对。你是如何看待CCS技术发展的?

  沈一扬:CCS技术和地质构造有关,出现安全隐患也是有可能。虽然很多人认为CCS是最后的解决方案,能否达到减排目标我持保留意见。从地质条件看CCS并不是适合任何地方。荷兰人民反对,但荷兰希望掌握这个技术的制高点。目前这个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现在对中国来说,只有整个产业链建立起来后成本降下来,地质条件等适合才能大规模推广。中国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但CCS方面还是要看发展情况。

  中国碳金融发展空间大

  《中国联合商报》:中国在碳金融方面发展比较缓慢,碳证劵、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产品都没有,中国的银行业只在绿色信贷方面做得好一点,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未来碳金融市场?

  沈一扬:中国银行业改进的空间是很大的,金融行业不仅仅是贷款,你看股市涉及新能源的股价增长是很高的,中国投资界非常希望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中国现在的碳交易平台和机制的发展不是很快,主要是缺乏足够的动力,目前政策导向不明确,让银行冒很大风险是不好的,如果适合投资,银行是会及时投资的。前期是要吸引更多资本投身进去,让人们了解碳减排是可以获利的。

  中国碳金融还在前期研究阶段,在碳金融这一块可以进行一些推演、模式的设计,问题是现在政策不确定,技术存在盲点。

  金融和政策、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任何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不看其他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国家把碳交易平台建立起来就是为将来发展碳金融做好准备。

  《中国联合商报》:一国的货币通常和国际大宗商品紧密联系,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到今天的碳本位对应某国货币,所以有些专家提出现在发展中国的碳市场可以谋求人民币的领导地位,你如何看待的?

  沈一扬:这个问题太复杂,现在中国连市场和买家都没有,讨论没有实质意义,中国的强制减排目标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因素。现在中国在谈判,但短期内中国不会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指标,只要你没有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指标,你就不会有足够多的买家,就谈不上碳话语权的掌握。目前中国正在和亚行合作,推动亚太等国完善政策,节能减排,亚行也建立了亚太碳基金和未来碳基金购买碳指标,希望能为中国碳市场和亚洲碳市场发展多做贡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