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峰
中国在国际农业市场上的任何小小动作,都会被西方人士置于放大镜下仔细研究,“善”加利用。
由于受旱灾影响,今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创15年新高。这本来是我国应对自然灾害带来农作物减产的一个暂时性和偶然性举措。但在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眼里,这却被视为“中国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面临考验的信号。
“中国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情况到底怎样?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日前表示,预计今年我国玉米产量可达1.68亿吨,较上年增403万吨,国内玉米供应总量仍然高于需求。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国家现在存有足够数量的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玉米库存。国家将坚决打击囤积炒作行为,稳定国内玉米市场。”
既然我国粮食价格除了投机性炒作带来的短暂波动外,总体运行平稳,并不存在西方人士担心的安全问题,为什么西方人士却总喜欢对中国正常的粮食进口小题大做呢?
城市化进程加速,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造成农村耕种劳力的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对肉食需求的快速增加,进而间接增加粮食消耗量……这些都是我国粮食市场面临的内部挑战;生物质能源发展对粮食的巨量使用,造成粮食供求失衡;主要产粮大国受自然灾害影响,限制粮食出口,加剧粮食价格波动;国际炒家对农产品的炒作,让粮价脱离基本面运行……如此种种,则是中国粮食市场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
正是这些挑战和形势,让国际粮食供求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打击而失去平衡,世界上各怀心思的目光总是紧盯中国。
在西方一些人士眼里,中国是个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巨大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间,西方就一直不断预言:中国需求增长将导致全球性的粮食紧缺。然而,尽管预言不断,但所有预言都一一宣告失败:中国依靠自己有限的耕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政策支持,不仅保证了国内99%的粮食自给率,也为世界粮食市场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即便如此,每当我国因为短暂需求而从国际农业市场进口粮食,西方人士总是神经紧张。他们担心中国如果出现“粮荒”,中国如果大举从国际农业市场进口粮食,巨大的需求将会冲击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全球粮价大涨。这样的思维,明显是西方人士有色眼镜中的“中国威胁论”的翻版,而近来西方诸多评论正是这一老调的重弹。在这些人眼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物质能源方面对粮食的巨大消耗,以及因此对国际粮价产生的不可小视的影响,完全可以视而不见,而中国哪怕进口一点点粮食,都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除了既有的成见甚至偏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一些炒家总想放大中国进口粮食的效应,为其在全球农业大宗商品市场上操纵和大肆炒作,提供假想的基本面支撑。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孕生出了泛滥的流动性。这些泛滥流动性生成的超级热钱,从原油市场、金属品市场到农产品市场,东冲西撞,扰乱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秩序,使价格与实际需求经常处于脱节状态。近来,受俄罗斯、乌克兰相继限制粮食出口的影响,大量热钱深度介入国际粮食市场,造成粮价猛烈上涨。为了方便操纵,也为了顺利出逃,这些热钱的代言者,紧抓中国进口粮食的题材,对“中国因素”大加渲染,试图通过捕风捉影的猜测,干扰市场预期和运行方向,牟取暴利。
西方人士大肆炒作中国进口粮食的题材,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用心。众所周知,目前外资粮商在中国粮食市场加速“跑马圈地”,从北方抢购小麦到南方高价收谷,外资企业正全面进入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由于外商资金实力雄厚,在粮食市场上开秤早、出价高,收购较为活跃,因此,这些外资粮商在囤积大量粮食后,非常期待粮价上涨,也有推高粮价的强烈冲动。只是考虑到哄抬粮价,将会受到政府的严厉监管和处罚,这才有所收敛。不过,他们也深知,涨价需要理由,于是,外资粮商的国际代言人,便会利用中国进口粮食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大造舆论:如果国际粮价“涨”声一片,国际舆论也造势粮价上涨,那么,渗透进我国的外资粮商将会“理直气壮”地对手中的粮食实施涨价。这种涨价,外资粮商自己直接受益外,还会间接增加我国对粮食市场的调控难度,推高CPI,最终增加整个宏观调控的压力。尽管“一石多鸟”的效应,有点出人意料,但却是某些西方人士非常期待和乐见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