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再飞:让人热爱让人期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秦朔

  1998年,我还在广州《南风窗》杂志工作,有次出差深圳,见到两个大学同学。

  一个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到合肥当记者。妻子在市工商银行。1994年夏,不安分的妻子非要到举目无亲的深圳看一看,闯一闯。他被迫而随,“巴不得妻子找不到工作而回”。没曾想,这一来,两个人就留在了深圳。

  另一个是湖北人,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黄冈,工作几年后在体改委当了科长,住房百余平方,非常满足。后来有一次他岳父出差深圳,回来告诉他:“那里是年轻人的世界,值得一搏。”岳父“逼”他去闯世界,折腾了一年多,通过了深圳市的考试,进了户口,到一家公司工作。

  我们三个同学一起聊深圳和内地的区别,聊着聊着,形成了一些感受,我写到了杂志上:

  “我目瞪口呆,却终于发现了和朋友的真正区别:我总是考虑自己已有什么,而他们总在考虑还没有什么;我觉得人生能找到一个喜欢的行当干下去就心满意足了,而他们认为人应该永远在路上、在选择和追求中,哪怕不知道前面究竟是顺是逆,也敢于先告别过去打碎旧我。

  “深圳的美,是一种有活力的美,一种时刻充满变数与可能性的美。它恍如烟火,你看得到它凌空一飞的轨迹,但却无法猜到它绽开的是什么花朵——你永远不知道青春生命的下一步在哪里,你只能感到它在飞!”

  十多年过去了,关于深圳,我写过不少东西,但一直难忘的却是那一次同学聊天的感觉。1998年,我们刚好30岁,此前的青春打拼,也刚好有了点小小的结果。

  今天,深圳也到了而立之年。年轻的锐气活力之外,添了很多大气和风范,恰如那一批始于蛇口的新兴企业,都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深圳的风景让人喜欢,深圳的奇迹让人惊叹,但只有深圳的开放、包容与创新,才让人热爱。

  没有什么不可能。

  深圳皆有可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区和内地似乎是开放与封闭、进取与保守的代名词。今天,如果我们把特区之“特”理解为一种先行一步、勇敢探索、大胆创新的特质,那么,可以看到,在21世纪中国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内地特区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景观。从上海浦东到滨海新区,从苏州到重庆,从海西到中部,从胶东到新疆,何处不在创新与飞跃?

  而原来的特区,倘若不能在新的时点上升华与超越,会不会出现“特区内地化”的景象呢?天地之化日新,万物因时而转,失去了变化哪里有进化呢?

  今天看中国,在欣欣向荣、潜力仍巨的同时,两难、复杂、矛盾、固化、僵化的情景也越来越多。我们向何处去?我们会不会在矛盾和困难面前犹疑彷徨,丧失变革勇气?

  让我们从深圳,以及“类深圳模式”的无数奇迹中,呼吸和汲取。

  用梦想凝聚,而不让怀疑扩散;用创新牵引,而不让平庸主导;用未来激发现实,而不让现实锁定未来;用坚韧去开拓,而不让逃逸流行……这是深圳的命运,是特区的命运,也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三十岁的深圳,一个传奇的符号,一个让我们热爱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是深圳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