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人该如何纪念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22:46  华夏时报

  文/边小旗

   8月16日到26日,美国和韩国在日本海与黄海进行联合军演。这是两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进行联合演习。相关人士认为,这其中不乏“警告”中国的意味。

   而就在之前的8月10日上午,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发表首相谈话,日本就过去对韩国实行的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而事实上,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深受日本殖民和侵略伤害的国家何止韩国。朝鲜同样被日本殖民严酷统治,中国、东南亚国家同样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之苦。或许此次菅直人针对韩国的道歉只是把历史当做现实政治的工具。

   道歉后的第5日,是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65周年纪念日。

   原本计划在8月15日这天全国上映的国产战争片《喋血孤城》因故推迟上映,虽然没有像之前的《唐山大地震》那样巨资打造,更没有像冯小刚导演那样喊出5亿票房的豪言壮语,对于看着《小兵张嘎》、《地道战》、《烈火金刚》等抗战影片长大的年轻一代来说,《喋血孤城》描写的主角(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和故事(常德保卫战)实在太陌生了,陌生得甚至有点神秘。

   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1943年的冬天,在湖南的常德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场激烈的战争,余程万率领麾下8000将士在3万日军的重重围困之下死守16天,战至最后全师仅剩83人。而就是这样一位因“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在常德失守前夕率少数官兵突围求援的将军,被蒋介石训斥“你是怎样当人家长官的,竟然弃自己的伤员不顾私自逃走”,扬言“必交军法审判”,要枪毙他。后来多亏常德百姓力保,得以不死。

   作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影片,虽然描写的是我们不熟悉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战争,但是,“过审只用了三天。”通过电影了解到和纪念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历史的福音。

  纪念不仅仅是仪式

   没有人不看重历史。今年的5月8日,正是二战欧洲胜利65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国从官方到民间都举行了不同规模和形式的纪念活动。当然,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还得数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据说这是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全国性阅兵活动,红场参阅总兵力将超过1.15万人。但是,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并不是俄罗斯自己参阅的各种兵种各种武器,而是1000多名来自英国、美国、法国等13个其他国家的参阅军人。

   为什么俄罗斯要在自己传统的红场阅兵中邀请国外军队参加?军事观察家关建斌的观点可以说是一针见血,那就是现实中的俄罗斯需要“捍卫历史、捍卫荣誉、彰显国力、强化实力”。

   他在博客中写道:近来,一些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出现重新评价二战历史的思潮,一些历史学家对苏联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作用提出质疑,甚至想推翻已有结论。西方舆论和东欧某些国家开始热炒关于“苏联在二战期间曾屠杀上万波兰军民、斯大林时期曾制造乌克兰饥荒并入侵波罗的海国家”等言论。而波罗的海各国也纷纷搞起了“去红军化”运动,三下五除二把本国境内的苏军解放纪念碑和苏联红军塑像拆得一干二净。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捍卫俄罗斯历史的真实性,强化苏联是“欧洲解放者而非侵略者”的历史结论,缓和周边国家矛盾,增强独联体国家的向心力。利用二战胜利65周年和红场大阅兵的机会,邀请昔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军队共同参加,绝对不是简单的叙旧,而是一次大肆张扬的“历史鉴定”。为了让自己的目的和用心更清楚地被欧洲的周边国家看到,俄罗斯甚至“忘记”了邀请在亚洲还有一个更重要更亲密的反法西斯同盟——中国。

   无独有偶,美国最近一方面又是航母又是核潜艇地跑到韩国来,参加所谓的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高调纪念所谓的“韩战60周年”,宣扬他们的自由和平理念,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

   众所周知,60年前,美国军队登陆朝鲜半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和伤害了我国东北边境军民的生活和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志愿军才开始入朝作战,帮助朝鲜人民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阻截在三八线以南,最终实现了朝鲜半岛的停战和平。迄今为止,在我国的丹东,还保留着被美军飞机炸毁的鸭绿江断桥的遗迹。

   实际上,美韩联合军演每两年举行一次,这次也属例行。但是,为什么今年的军演偏偏要披上纪念历史的外衣呢?很显然,就是冲着中国来的。一方面利用军事演习机会,把装配有战斧式巡航导弹的核潜艇中队派到中国的家门口来,熟悉海路航道,测校目标位置,制造军事威慑;另一方面通过纪念演讲,抢占道德高地,企图激怒中国,将主要精力从国内经济社会建设转移到他们期望的军备竞赛当中来。

   虽然,中国政府不可能因此而改变既定的内政方针,但是,认真研究一下其他各国利用历史和纪念历史的方式和桥段,也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纪念碑到哀悼日

   纪念历史也是一种权利,它是对历史的解释权,更是对未来的话语权。世界各国无不把对这种权利的争夺和维护放在重要位置。

   在法国,把对历史的纪念彻底地融入儿童的教育中,是真正的“从娃娃抓起”。据媒体介绍:“法国中小学生的历史、地理、公民素质课都要求参观二战纪念地,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每年根据不同的主题参观多个地方。学生们也决不是去‘春游’,而是去上课。博物馆的布置非常人性化,讲解员也针对孩子们的关注点进行介绍。学生们听完讲解后,不是回去做作文,而是做题、填图。这对他们来说一点儿也不枯燥,不疲劳。”

   在日本,从政府到民间,一方面极力否认和淡化自己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和伤害,另一方面却把东京大轰炸和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当做国家最重要的历史来纪念。广岛和长崎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追思在战争中死难的人。日本首相更是要亲临纪念会场,并发表讲话。

   中国历史悠久,绝不缺少纪念的题材和场所,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在各地修建了一座座各种主题的纪念碑和纪念馆之外,少有国家级别的、影响深远的纪念活动。无论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还是“七七事变”纪念日,还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最多只是相关城市拉拉警报,专家学者搞搞座谈,以学生为主看看遗址。此外,据媒体报道,1951年,中国曾规定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每年全国人民都应该纪念。但事实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动和宣传,包括笔者在内,有多少人知道9月3日的意义?

   更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哪个国家,纪念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都是对历史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尽量保持原貌原址。以德国为例,他们在柏林市区保留了一堵满是弹孔的墙壁,为的是纪念柏林被盟军占领,反省二战历史;为了重建被盟军飞机炸毁的德累斯顿大教堂,他们找到了能找的所有原址墙砖,老老实实地进行了原貌修复。相比他们,我们全国各地的拆旧城建新城已经摧毁了无数的的历史古迹,可笑的是很多城市不惜拆掉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取而代之的竟是四不像的仿古街。这不是纪念,而是无知。

   所幸的是,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在纪念历史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2008年5月19日,被定为全国哀悼日,从北京中南海到边疆哨所,国旗降半旗,默哀三分钟,汽车鸣长笛,当天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去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今年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全国都举行了哀悼日的活动。虽然,哀悼日的形式和制度有待商榷和完善,但是,正是通过这样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让中国人的向心力得到空前的凝聚,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

   更值得肯定的是,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将清明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放假三天。没有政府的命令通知,纯粹靠民间力量和媒体呼吁,全国各地几乎同时掀起了一个“给民族先贤献花”的纪念活动,往年无人问津的许多古今名人的墓前摆上了一束束的鲜花,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给自己家族故人扫墓的同时也拜祭了周边的先贤墓地。

   这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正史真诚,野史无门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国家上至政府下至平民对纪念历史越来越重视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出现了一股奇怪的浪潮,从易中天到当年明月再到袁腾飞,一个比一个年轻,一个比一个红火,都是正史新说,连猜带蒙,似是而非,把读者和听众弄得是信也不敢,不信他还能信谁?

   事实上,这也是考验当代中国的一大命题。“清朝以前的中国史,并不是真正的民族发展史,只是一朝一朝的帝王家谱。每朝新开就要对前朝历史进行修订重整,当朝皇帝怎么高兴怎么来。”《看历史》杂志的主编唐建光先生认为,“纪念历史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今人都面临一个科学考证、客观还原的巨大工程。”

   以抗战历史为例,唐建兴认为,目前全球尚在人世的抗战老兵已经为数不多,以前面我们提到的常德会战为例,目前全球尚在人世的57师官兵仅剩四人。如何找到他们以及如何对待他们,能否给予其应得的承认和安排就是迫在眉睫的一个大难题。我告诉他,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先生继《我的长征》之后又做了一部口述实录的片子,就叫《我的抗战》;此外,中央电视台马上就要播出一部全面描写国民党军队抗战的电视连续剧《我的远征军》。虽然这些都只是电视作品,但是可能代表一种趋势,值得期待。

   的确,如果我们的历史能够真诚地记录每个时代,各种各样的野史传说怎么能够占据主宰世人的眼球?!就对抗战历史的纪念而言,纪念历史,或要从还原、恢复曾被遗忘和忽略的历史背面重新开始。

   唯有真诚。要知道,今天我们怎么纪念历史,未来就会怎么纪念我们。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