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应该走新加坡的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22:37  经济观察报

  杨兴云

  今年是深圳特区30周年。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的《深圳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夏季报告日前出炉,这份报告指出深圳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就深圳未来经济走向,报告主要执笔人、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曲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容纳3000万人口的直辖市

  经济观察报: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今天的经济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但是仍然要靠基建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这样的情况正常吗?经济的质量如何?

  曲建:先说一下日本东京的情况,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深圳的土地面积是1950平方公里,日本东京是2250平方公里,比深圳略大。深圳的GDP约合美金1200亿,东京的GDP是12000亿美金,是深圳的10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单位面积GDP类推,深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未到增长的极限。

  第二,为什么过去我们用那么大的面积却只创造了那么一点产值?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厂房是最简陋的,进驻的企业都是低附加价值的。

  那么,把他们请走,把高端的产业和技术装进来,行吗?不行。因为高端制造业对场地的要求,它的设备对场地的承重量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很多可能需要推倒重来,所以说,我们需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的背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三,我们强调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社会投资。深圳的政府投资不少,深圳缺的是社会投资。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深圳的未来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曲建:世界有两种极端的发展模式,一种是日本模式,一种是德国模式。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把人口和经济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像东京集中了日本30%以上的经济、10%以上的人口。

  中国的面积很大,和美国接近,略大一些。但中国国土质量与美国相比差了很多,美国有两个海岸区,中间是一座山脉,中国是西高东低这样一种地形,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恶劣,不能够支撑高密度的人口产业以及大城市,如果走德国的发展模式,我们会把耕地全占光,吃饭问题要靠外国人来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恐怕只能走日本的路子。用极少的土地养育众多的人口,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他地区让给农业畜牧业。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来,深圳未来的发展,应该容纳3000万人口,变成直辖市。这是深圳的一个使命。

  产业链低端也得保留

  经济观察报:一直以来大家都公认,深圳是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但你们的报告却指出,迄今为止,深圳的加工贸易仍然居第一位。那么,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否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有什么亮点?

  曲建:首先要说明,不能认为高新技术采用了加工贸易这种方式就是落后产业。

  应该说,高新技术产业与加工贸易相结合,是我们国家珠江三角州,特别是深圳这个地方的一个创举。过去我们所说的加工贸易,主要是指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加工服装、鞋子、帽子等这些传统轻工业品,。现在,在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发现,产业和产业,工厂和工厂,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配套,比传统产业更复杂。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在这个地方组装起来,但可能大量的元器件并不在你这里。

  中国如果要把高新技术的所有环节全部自主研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也没那个必要。即便是美国这样的高新技术强国,它的高新技术产品也是集全世界之所长,比如作为美国高新技术产品代表的波音飞机,就是采用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配套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所以说,我们要明白,全球产业链条我们只是完成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说高新技术用了加工贸易方式就是落后的。

  经济观察报:那么,我们是否就是居于这个产业链的低端?

  曲建:要清楚我们在国际产业链中究竟要干什么,到底是抢占一个什么样的有利点?这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人口庞大,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总量越来越大,我们一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和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差不多相当;但另一个极端是,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绝对量也是庞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要实现城市化,只能走符合自己劳动力结构要求的路子。

  一方面我们要让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数量很大的这群人找到工作,从事所谓高端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比重和数量都庞大的,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另一伙人找工作,我们还是要把产业链低端的这部分保留下来,这就是中国的宿命。

  深圳78%的人是未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在深圳1200万人当中,高端部分能够解决100到150万人就业,除去老人孩子,还有四五百万人怎么办?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深圳必须在这方面趟出一条道来。既能解决高端,又能解决未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而且,还要使这两类人群相互融合在一起,成为你这个城市的竞争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只能朝硅谷方向突破

  经济观察报: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广州佛山无论是GDP的增长,还是工业产值的增长都高过深圳,这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解读?

  曲建:超过深圳的城市都有一个倾向——偏向重化工业,沿着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大量上了汽车、石化等产业。

  深圳一直没有让大型机械、装备,特别是化工等产业起来,所以它的GDP增速,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后劲不足,这是摆在深圳人面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深圳又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需要搬迁,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在确实是深圳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它正在寻找下一个突破点。

  只能朝美国硅谷的那个方向突破。这条路能否成功现在还很难说。但深圳只能走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的,低能耗、低物耗,但又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路径。它在以时间换空间,正在盘整,储备能量,准备下一次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也比传统产业要高,一旦失败了后果更巨大、更可怕。例如,现在日本的衰退,这就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当年日本和美国在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上作了不同的选择,美国走向数码技术,而日本则走向模拟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数码技术占了绝对上风。日本在技术上面几千亿的投资全部付之东流。所以玩高新技术是有高风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深圳还不敢搞出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开发路线的原因所在。因为,一旦错了,几百上千元的投资就将打水漂。所以不要一提高新技术就说我们要当排头兵,只要能够跟上最新趋势,跟在后面不一定是坏事。

  房价暴涨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这份报告在提到房地产业的时候,一方面说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产业还是偏小,但后面的政策建议中却又主张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甚至主张改变依赖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情况,这当中是何考虑,有无矛盾?

  曲建: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来谈。我是九十年代初期来到深圳,当时深圳住房制度给我及我的同龄人的一个感受是,只要好好工作,房子是会有的。这几年来,我单位的这些年轻人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年轻人,他们的认识是什么呢,只要你好好干活,房子是一定不会有的。

  那个时候,深圳党政机关的收入最低,其次是企业,最高的是外资企业。根据当时的情况,那时的市委书记李灏就很精明地设计了一套住房制度。

  最低收入的这部分人群可以享受福利费,加上贷款,用不到十年的收入可以买一套住房;企业的人员可以享受微利房,同样保证那个收入水平的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买一套住房;收入最高的这部分人就购买商品房,大概也是十年左右的收入购买一套较好的住房。尽管这三类住房的配套情况、小区环境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盼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从来没有炒过什么房地产,即使想炒也炒不起来,一炒,深圳市政府立马就推出几千套福利房,几千套微利房,极大抑制了商品房价格的暴涨。这个体系类似于新加坡今天的做法。但这个情况在1998年以后发生了变化,国土资源部要求全部取消福利房、微利房,住房全部商品化、市场化,深圳一些人也提出了一个吻合这个住房市场化的路径。最后就不再建设保障性住房,自此,深圳的房价就一路上扬。

  房地产任意涨价,直接损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调研过很多实体企业的员工,包括像华为这样企业的员工,在深圳买不起房,生活不下去,纷纷走了。显然房地产业的暴涨已经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发展。

  我们的主张是,深圳不要走香港的路子,这个城市只要经济一好转,大家就都想到炒房,深圳应该走新加坡的道路,通过发展制造业和研发产业,支撑起城市的经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甩掉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这个建议的核心就是,不把商品房做大做强,而是把保障性住房做大做强,抑制住房地产的暴涨,目的是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到深圳来。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