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彭凯平访谈:从“以发展带幸福”到“以幸福带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9: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尔德北京报道

  国民的主观幸福感

  未必随经济增长而增长

  《21世纪》:8月7日至10日,你主持了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推动大会探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从整体上,你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问题?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心理问题集中爆发的拐点。按照心理学界已有的认识,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时,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其社会心理矛盾冲突最为严重。今年中国的人均GDP有望达到3000美元,接下来是中国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过渡的时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将面临严峻的社会心理挑战。这一挑战的突出表现就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未必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会超过其他生理疾病。

  根据我的观察和总结,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心理主要有五种典型表现:第一,飘,无根心态。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和其他地方,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归属感的困惑;第二,争,竞争心态。在中国城市生活中,一种千军万马蜂拥而来的社会竞争感给人最大的压力;第三,害,受害心态。由于社会变迁和陌生感及社会规则存在一定不公正,有人会产生一种受害心态,以受害者的情绪来分析社会问题,因此无论政府和他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会出现怀疑、刁难、偏激、苛刻和对抗的反应;第四,恨,仇恨心态。普通人受伤害事件的频发,往往会导致部分人的仇恨心态,造成攻击和暴力行为不断出现。第五,惑,矛盾心态。由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造成的新旧价值观间的冲突,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这就使得我们在行为的道德判断上出现很多迷惑。

  我认为,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上述社会心理问题,就是要建立适合中国崛起的大国心态,应该强调仁爱、平等、民主、理性、自立、宽容的人格特性。它应该是一种坚忍不拔的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也应该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社会心理特质。

  执政者应提高国民的“幸福资本”

  《21世纪》:当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执政者要转换思路,从目前的发展至上转换到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思路?

  彭凯平:GDP至上,“以发展带幸福”这种观点一厢情愿地认为,收入水平上去了,国民就幸福了。但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们的研究,人均GDP到了3000美元这个临界点,收入提高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这就促使我们去反思。

  在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之前,以发展求幸福是可以理解的,人民需要解决温饱问题;但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光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国民的心理幸福感、社会关系的和谐,否则不但不能维持发展,还有可能出现衰退。

  这就要求那些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富裕城市和地区,努力拓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只强调发展,为了发展而发展的执政模式,而必须以幸福为本,视发展为实现国民幸福的手段之一,实现从“以发展带幸福”到“以幸福带发展”的转变,提高国民的“幸福资本”。从长远来看,这也将是中国未来的必经之路。

  《21世纪》: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如何实现从“以发展求幸福”到“以幸福求发展”的转变?

  彭凯平: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因为这是系统性转变。

  首先要改变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发展是万能的,金钱能带来幸福。我们必须意识到,幸福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是虚的,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幸福资本”,这种虚的资本可以转化为实的资本。

  其次在方法上要改变。如果是“以发展带幸福”,手段可能比较单一,无非是投资,盖房子等这些物质刺激手段;如果是“以幸福求发展”的话,除了经济利益以外,还可以运用心理安慰、精神奖励、信仰追求等非物质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去尝试各种创造性方法。

  此外,要慢慢改变人们的评价体系。当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的时候,人们会不断适应已有的物质水平,很快产生新的不满足,这样的循环容易让人产生不幸福感。这就需要我们把人们的价值标准从物质转移到幸福上,强调内心体验的价值。人们的评价体系和观念一样根深蒂固,这一改变也是漫长的。

  在执政思路的转换过程中,执政者对已有模式的路径依赖是一大挑战。不过,打破这种依赖的途径也很多,值得鼓励和推广的是自下而上的努力,比如江阴、无锡、杭州和唐山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都在努力摸索幸福城市之路,为民众谋取更大幸福。这种地方经验多了之后,对后发地区会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当它们汇集成一种全国性运动时,原有的惯性就彻底被打破了。

  《21世纪》: 你曾经提出,中国有着关于幸福讨论的丰富思想资源,我们应该参与国际上的幸福话语权竞赛,具体该怎么做?

  彭凯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参与幸福科学和幸福话语权的建设与讨论,中国自然不能甘居人后,这种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中国应该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人才,参与国际上有关幸福的协会和学术研究的讨论。其次,我们得研发一些自己的独特理念,总结出一些代表中国特色的实践样本,这样我们在国际上就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去宣讲,去推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争取主动权,自主组织一些与幸福科学或幸福话语权有关的活动,把别人吸引到中国来讨论和参与,我们应当主动去制定游戏规则。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