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称号应清醒看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4:37  金融时报

  记者谢利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总量超过30万亿元,成为位列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经济大国。

  时隔一年,当中国二季度GDP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从媒体到普通百姓再到政府官员,谈到的更多是“人均”而不是“总量”。在为我国经济再次实现跨越而感到欣喜的同时,能够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体现出国人日益成熟和理智的心态。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840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二季度增长10.3%。据日本政府发表的数据显示,其第二季度GDP总额为1.288万亿美元,少于中国的1.339万亿美元。2009年,中日两国GDP总量已相差无几。如果按照两国GDP增速分别为9%和2.5%的预测值来计算,今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的:“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称号,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尽管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若以人均计算,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按照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数据,中国200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仅为2940美元,居世界第130位,划入下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即使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3800美元看,排名在105位,仍属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之列。因此,同样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指标,人均GDP比GDP总量更能反映中国的现实。

  当中国快速晋升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已位居全球第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直追纽约、东京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让自己、也让别人产生某种虚幻的错觉;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农村和边远山区、再以13亿人口做分母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实际上,无论是从人均GDP排名,还是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巨大的差距。

  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尚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即使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的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5,高于法国、瑞士、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中等收入国家,反映出我国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分配的失衡。另外,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200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886万人,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实。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未来工作重心转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来。这已清晰地表明,GDP总量和增速将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目标,“方式”和“结构”的转变与调整才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是三次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不平衡;体现在要素结构上,是资源投入和消耗过大,而反映人力资源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不足;体现在贸易结构上,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贸易比重小。此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其实,所有结构失衡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忽视了“人”的因素。

  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经济规模与总量的增长,其终极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即使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人均”、看“结构”、看“发展方式”,远比看“总量”更具现实意义,也更有说服力。

  当我们用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了别人几百年方能完成的梦想,我们更当客观地认识到,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离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只有努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注重社会效应和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更多地将重心转移到“人”上面,而不是仅仅追求GDP总量和增速,中国才有望真正跻身经济强国之列。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