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会上的另类佳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1:20  第一财经日报

  孙孟晋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巨大的展示舞台。对我个人来说,最感兴趣的绝对是那一场场免费入场的完美演出。相信很多人都错过了——这一辈子都看不全的各国歌舞盛典,当然,级别高的演出多到我最后都承受不了的程度。

  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理解它们,并真正进入到对方的灵魂,这可是一门特别高的学问,非常可惜的是几乎所有媒体都盯着各种展馆,好像唯有新奇古怪的东西,是吸引人的。大家可能太重视世博会“游园”的功能了,而对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表演团体似乎忽视了。

  面对一份早早出炉的节目单,你的挑选范围其实是很广的。除了极个别的国家因各种原因没有赴约以外,大多数国家馆日的演出还是反映了该国应有的高度。意大利的莫里康尼、葡萄牙的玛丽莎、巴西的卡里诺斯·布朗、捷克的国家现代芭蕾舞团、西班牙的国家芭蕾舞团……这些在国际上都是拿得出手的大师级名单。即使是商业舞蹈秀,来自黎巴嫩的卡拉卡拉舞蹈团、来自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舞蹈团都是顶尖水平的。但是,这些在世博中心舞台上的表演,却很少受到媒体真正的关注。

  其实,要讲在别的广场里的表演,更是应有尽有了。至少,我看到过两场在日本都是国宝级的民族音乐戏剧表演,一场是人形净琉璃表演,一场是日本传统演歌。

  我相信,这些演出如果不是那样集中地在世博园区里出现,可能更会引起关注。一切好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势必引起一种审美上的冲淡。但这就是世博会,每个国家都想拿好的艺术菜肴出来。问题在于这场饕餮盛宴,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有什么帮助,又有多少人看到了?最后,不自觉地会成为一道走过的风景。

  有不少国家想到了两国文化的对话,比如挪威和丹麦的国家馆日演出都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推出了两国音乐家共同参与的晚会。看演出的也就一两千人,但它留下的话题也许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去了解彼此的文化。

  比起韩迷追星的疯狂,这些演出相对曲高和寡。但我真的非常担忧我们对传统艺术和当代文化的欣赏能力的衰退,在一个全民秀的时代,满足于卡拉OK高低的层次,是我们的流行音乐工业迟迟形不成体制的关键。过于的需求商业回报,早就证明了: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是一种杀伤。

  在很多独家专访中,我隐约捕捉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的提高。比如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尼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那时为贝洛奇奥的电影《中国巳近》配乐,而现在和中国完全没有距离了。我相信这不是一种姿态,这个可爱的老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哪一段配乐是最成功的。

  听过一位中国演奏家和别国的音乐家合作时所说的话,也就停留在人家的风光环境上,显然她并不了解别人的文化,并用一种大师的身份自居。看看同样是一名女音乐家,来自葡萄牙的玛丽莎的内心独白:“自从有记忆以来,我们葡萄牙人就是离开海就无法生存的民族,我们总是给人航海者的印象,所以我觉得法多音乐就好像是一艘船,环游世界,承载着古代和新时代葡萄牙人的记忆,这正是我们新一代人去尝试、去了解我们传统的时刻。”作为葡萄牙一代法多音乐女王,玛丽莎在演出中越来越显示出醇厚的味道,四年前,她来过上海,这一次的表演比起上一次,更加成熟了,俨然是航行在人们内心的船。

  看别人的杰作,除了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欣赏以外,还是一种自省,我们的艺术创作究竟有多少创造力?又有多少是在延续着我们传统里的精华?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