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碳交易谋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

  

中国碳交易谋变
2010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量,而中国则有望在其中占据三成以上的份额。而当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时候,中国立即成为了蕴涵巨大商机的市场。

  本月初,联合国本年度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谈判在德国波恩闭幕,这个由近190个国家的4500多名代表参加的谈判,在一片吵闹声中草草收场。

  尽管此次会议形成了新的谈判文本,但各方普遍认为,这个文本并不具备说服力。有代表称之为“一个没有意义、无法阅读的文本,充满了附加条件和各种选项”。而同时,7月份美国气候变化法案遇挫、各国减排责任分配上的巨大分歧以及发达国家资金与技术支持悬而未决等问题,为10月初将在天津举行的第四次气候谈判乃至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观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截止期限越来越近,碳交易走向也越来越扑朔迷离。而中国企业正试图通过推动自愿减排市场(VER),来弥补碳交易市场前景不明朗下的市场空白。

  据世界银行估计,2010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量,而中国则有望在其中占据三成以上的份额。而当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时候,中国立即成为了蕴涵巨大商机的市场。

  据记者获悉,北京环境交易所从成立至今,碳交易合计减排量已达700万吨,已经促成的CDM项目总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其中,

  仅北京一个城市,到目前为止就签发减排量达1.3亿吨,以一吨10美元的较低市场价格计算,总额即是13亿美元。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中国碳市场具可持续发展性,发展碳交易正当其时。

  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减排技术比较落后,已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报告同时指出,低碳经济作为目前中国一大发展重点,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庞大的核证减排量供应量决定了一旦中国建成碳市场,其规模与影响力必定不可小觑。

  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全球领先,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目前中国的核证减排量供应量占据全球碳市场的50%。

  “碳金融”仍处弱势

  事实上,CDM项目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节能减排项目在企业里一般都是技改项目,它给企业带来的是费用的减少而不是收益的增加,这点对银行来说缺乏吸引力。

  而与此同时,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只能开展对减排项目的贷款融资等业务,碳现货、期货与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广阔领域仍未被允许开放,另外,节能减排项目要涉及新技术应用,而银行也缺乏管理新技术风险的能力。

  三星经济研究院方面指出,中国尚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目前CDM市场主要是买方市场,中国作为卖方市场的项目业主,议价能力弱,处于劣势,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掌握排放权交易的话语权。

  中国碳交易机制体系尚未建立,碳市场的交易规则、指标出售价格目前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制定。2007年1月19日,宝钢股份与英国瑞碳有限公司和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在上海联合签署“高炉煤气发电碳减排购买协议”,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宝钢此次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略超过10欧元/吨,不及国际市场交易价的1/2。

  同时,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产生的政策性风险也不容忽视。《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仅涵盖2008-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有广泛争议,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还尚未可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市场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虽然目前中国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在今后特别是成为温室气体第一大国时,将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工业生产受到重挫,碳交易的需求方也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碳交易的供给方将资本转移到更为成熟可靠的投资商,对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减排量的购买明显减少,从而交易价格明显下滑。

  碳市场与石油价格关联非常密切,石油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经济活动放缓,必将意味着石油需求减少,这同样也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因此,碳价格也跟随国际油价的涨跌趋势而变动。

  完善碳市场是长期选择

  长期来看,碳交易在未来将会逐渐转变为主要的碳定价手段。对此三星经济研究院表示,中国如果能在适当时候实施碳交易,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新兴的国际碳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中赢得一定的优势。同时中国也可以扩大其补偿计划,逐渐进入全球碳市场。

  这些举措的实施会逐渐使交易成本下降,同时为未来实行这类交易制度建立监测和报告的能力。

  而对于中国碳交易的对内与对外战略,三星经济研究所表示,国内交易应建立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之上,按照国家规划(如“十一五”规划)对各省规定排放上限,各省再将具体额度按规定对企业下发。

  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低于各地政府分配给的额度,则可以把多余的额度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取经济利益,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超过各地政府分配给的额度上限,则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在数量上等于超出部分的排放许可额度。而如果企业不能或不愿购买减排量来弥补超额排放的指标,那政府就对企业实施罚款。

  国际交易则主要是面向国外购买商交易,开发CDM项目,提供与类似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相同产品的交易。

  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建立碳市场的起步阶段,尽管中国预见碳市场的潜力,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且都只是企业行为,主要是基于CDM项目的交易,而非标准化的交易合约,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同时,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研究,并行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部门,加强对CDM、碳排放总量和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的研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