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信合作全面收紧:银行理财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4日 03:20  金融时报

  记者 孟扬

  从7月初的“窗口指导”到8月初的正式通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迎来了“在今、明两年内由表外转入表内”的命运。

  近日,银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将《通知》发布之前发行的存量表外资产全部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

  《通知》的下发,似乎印证了此前部分业内人士关于“监管层在出台规范信贷类产品相关规定之后,可能重新开闸银行合作理财产品”的猜测。但是可以预见,即便重新开闸,“表外转入表内”的规定也将使银信合作规模急剧萎缩。

  大规模信贷类产品发行受限之后,未来银行理财市场的增长靠什么?银行大量信贷资产的腾挪转让需求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释放?

  信贷类产品“难以为继”

  银信产品中的信贷类产品是此次监管部门整肃的重点对象。而事实上,银信合作产品由于其风险较低、监管简便,曾是银监会鼓励的信托业务。但自今年初信贷调控以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银信产品,把本应该在表内放贷的项目,通过表外的银信产品融资,从而避开信贷额度总量调控。

  “这显然与监管层的调控意图相悖。”一位银行业人士坦言,今年的信贷投放额度是7.5万亿元,并按照3∶3∶2∶2的比例投放。截至6月底,1至2季度应该投放新增贷款7.5万亿元的60%,即4.5万亿元。剩下3万亿元应该在下半年分别投放完毕。结果银信合作(并非全部是信贷类)在6月底就有2.2万亿元。如果2.2万亿元中的70%是信贷类产品,则会用掉1.54万亿元的信贷额度。相当于用掉了下半年信贷投放额度3万亿元的51.33%。

  “在暂停银信合作之后,监管部门进一步要求将银信合作理财资产全部转入表内,显示了其对银行通过银信合作转移信贷资产的担心,同时也再次明确了其控制信贷总额的决心。而将银信资产计入表内,则有利于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统一监管,降低表外业务对银行信贷造成的冲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王增武表示。

  记者注意到,《通知》要求,信托公司如果融资类业务占银信理财业务余额高于30%的,应该立即停止开展银信合作业务,直到达到规定比例。对于融资类业务的定义,《通知》称,包括但不限于信托贷款、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附加回购或回购选择权的投资、股票质押融资等类资产证券化业务。

  谁是下一个“接棒者”?

  当记者欲就“《通知》下发对银行理财有何影响”采访一些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时,遭到了多位银行人士的拒绝,理由是目前是政策敏感期,银行不便就此表态。

  但是,一位股份制银行资金部负责人对记者透露:“银行正在等待银监会是否重新开闸银信合作的相关政策,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发行一些结构性产品作为替代,或者代销信托公司产品。”

  据了解,自7月初银信合作被叫停之后,除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依旧保持较高市场份额之外,结构性理财产品正在走出近年来屡次出现到期后“零收益“的阴影,发行量大幅增长。

  有分析认为,银信合作大规模减少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一方面要考虑尽快将发行计划中的信托类产品释放;另一方面要结合市场情况,开发结构性产品和债券类产品。

  此外,银信合作被叫停后,信托公司开始谋求转型,将自主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放到银行渠道,由银行代为销售。对于银行来说,只收取代销佣金,不参与信托产品的售后管理和风险监控。

  除结构性产品外,组合投资类产品也借机“大行其道”。据社科院金融产品中心统计,7月银行共发行308款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环比增长67%。

  “近期银信合作业务被暂时叫停,由于组合投资类产品可以投资于信托融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信贷类产品,因此增长比较多。”一位信托业人士表示,“此外,由于该类产品投资于一个资产池,一般是滚动发行,有的产品还没有固定期限,有点类似基金化的项目,因此发行量也容易放得比较大。”

  记者注意到,《通知》对组合投资类产品也作出了要求。其中规定,投资类的银信合作业务,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所有银信合作产品期限均不得低于一年。

  银行信贷资金急寻出路

  大规模存量表外资产“入表”后,无疑将挤占银行信贷额度。即使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这条路被堵,银行信贷资产腾挪转让的需求依然强烈,大量信贷资金急需重寻出口。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相传将全面放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成为银行系统资金面纾困的一个重要渠道。

  不久前,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上海正在加快推进信贷转让市场,并已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不久将正式运作。上海也将推进信贷转让市场基础之上的信贷资产市场,以及以信贷资产为基础的各类证券化产品。

  实际上,自从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开创以来,国内有贷款发放权的金融机构就积极参与,并早在2005年作为信贷资产转让的后期成熟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但在试点过程中,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阻碍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

  有市场人士分析,在这个时点重提资产证券化,可能与去年的天量信贷和今年的信贷总额调控有关。去年有六成新增贷款是中长期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商业银行能够解决短存长贷这种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局面。

  “虽然目前银行没有涉足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是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的银信产品实际上发挥着与资产证券化类似的功能。银信产品被全面规范后,银行只有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把多种资产进行打包证券化,把长期贷款换成流动资金,才能够释放存量信贷,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并使不良贷款下降,优化资产。”业内人士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