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代之痛:1457宗闲置土地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0日 07:50  一财网

  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改革开放,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并构成了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和土地财富升值的大背景。

  然而,当土地升值后,升值的财富主要应该由谁分享呢?

  从理论上说,土地增值可分为自力增值和外力增值。自力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自行对土地进行投资,改善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性状,改善或增加土地附属物,从而使土地增值;外力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以外的社会性投资(如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通讯设施、环保设施以及城市综合性建设)对该地产生的辐射作用使其增值。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1806~1873)主张,土地自然增长的价值应该收归公有,即凡不是由于土地改良而增加的价值一律归公。

  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1837~1897)在《进步与贫困》一书中指出:“土地价值不表示生产的报酬……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占有土地者个人创造的;而是由社会发展创造的。因此,社会可以把它全部拿过来。”

  他建议由政府征收土地单一税,并激情洋溢地写道,“提高工资,增加资本收入,消灭穷人,清除贫困,给愿工作者众多的就业机会,为人的能力提供自由发展的天地,减少犯罪,提高道德、情操和知识,纯洁政府,和把文明推向更高的境地——它就是把地租化作国家的税收”。

  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阐述“平均地权”的思想时写道:“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我们并不否认,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土地财富的升值也有贡献,比如早期在政府无力承担配套设施的情况下,他们投资于生地,把生地做熟;又如,一些开发商善待土地,创造精品,发挥土地价值。但我们认为,中国土地的升值主要是整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因而土地升值的财富主要应该由公共享有,应主要用于对原始用地一方的更为合理的补偿,用于所在地区社会保障住房体系的建设,以及促进所在区域的社会公共开支与人民福利。

  而目前的情况并不如此。

  在“蜗居”的另一面,我们看到,房地产业成为中国富豪们的主要财富来源。在2009年的中国内地富豪榜上,《福布斯》400榜有154位房地产行业的个人或家族,而同期美国的富豪榜上,地产商缺席前40名。这被认为是“美国富豪与中国富豪的最大区别”。2009胡润百富榜同样发现,房地产业是富豪们的主要财富来源,在上榜行业中,房地产富豪超过制造业、金融与投资业,高居第一。

  他们的财富真是依靠企业家才能和优秀的管理吗?还是主要“靠天吃饭,坐地生财”?!

  主要“靠天吃饭,坐地生财”,却对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不断抵触,抱怨迭出,这又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咄咄怪事?!

  1457宗闲置土地的名单告诉我们,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富是让土地闲着放着,放出来的。这种在闲置中增值的财富,可能数以千亿万亿计。

  多么巨大的财富,又是多么畸形的财富!

  在过去的数年间,正是因为不遵循房地产的消费属性规律,而不断放大房地产的资产属性,使得“囤地”和“炒房”成为这个表面空前繁荣的行业的两个基本特征。前者坐收土地升值,后者拉抬房子升值。

  于是虚业繁盛,民生惟艰,实业劳动者多忧虑,虚业投机者多聚财。

  依照这样的“资产依赖型”和“交易驱动型”模式,中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吗?中国能够实现理性繁荣和伟大复兴吗?

  我们无意否定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贡献,我们同样认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且还有相当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坚决反对让这个行业成为“富者越富,贫者更贫”怪圈的资产引擎。

  1457宗闲置土地,是我们时代的产物。繁荣与扭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时代之痛。

  这是一个反思的时刻。那一块块富饶而闲置的土地,不是财富的骄傲,而是痛切的符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