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30年5月1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是中共中央军委领导、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一支正规编制的红军部队。毛主席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介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情况时说:“彭湃领导的海丰苏维埃运动失败后,它的军队一部分,在古大存指挥之下,离开了那区域,与朱德和我取得了联系,后来成了红军第十一军的基本队伍。”红十一军鼎盛时期人数达3000多人,足迹遍及东江地区的十七个县市,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沉重地打击了当时国民党在广东的反动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及时地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传播了革命火种,南粤崇山峻岭中飘舞的鲜艳军旗极大地鼓舞了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影响深远。
军旗:在工农武装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中冉冉升起
红十一军是在工农武装发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中诞生的;红十一军的军旗是在南粤大地汹涌澎湃的工农武装暴动的浪潮中冉冉升起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八七会议”后,中共广东组织率先在全国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声势浩大的广州起义和农民运动在南粤大地的城市和乡村此起彼伏。在起义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广州苏维埃政府,中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海丰县和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至1927年7月底,东江地区的汕头、澄海、揭阳、普宁、海丰、陆丰、五华、丰顺、紫金、惠阳、潮阳、大埔等17县、市进行了武装起义;普宁、紫金、海丰、陆丰、梅县、大埔等县还建立了革命政权。1928年5月,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古大存毅然率领一批坚定的革命骨干,上横跨丰顺、五华、揭阳的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组建党支部。7月,成功地组织领导了“畲坑暴动”,后根据东江特委的决定,组建“七县联委”,古大存任书记。
1929年6月,东江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古大存任总指挥。活动在赣南、闽西的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高度重视广东东江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1929年10月,毛泽东、朱德、古大存等七人联合发表了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古大存坚定地提出以八乡山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便与中央苏区联系、策应和拓展。这一意见得到省委和东江特委的支持,并决定把东江特委、东江苏维埃和拟成立的红十一军军部都设在八乡山。1929年10月,陈毅、朱德先后来到东江地区,传达中央决定:派红四军到东江地区帮助发展东江革命根据地和壮大武装力量。随后,朱德亲率红四军一万多人,从江西开进广东梅县、大埔一带,以巩固扩大红色根据地,争取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红四军到梅县大埔一带,协助东江红军重创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后,古大存在丰顺马图村会见了朱德军长。朱德给东江特委留下一个连约150多人和120支枪,作为建立红军的骨干,并要求古大存将已有的农民武装整编为红军。
1930年春,东江红军发展到5个团和1个教导团。由于各路红军较为分散,很难集中统一指挥,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因此,东江特委曾请示省委必须以现有几团红军和“东江各县农民自卫军为基础,建立和发展成立红十一军”。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江红军编制成立为红军第十一军的指示:“目前东江红军应以现有之四团为基干,扩充为四个纵队而成立红军第十一军。”
1930年4月下旬,东江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八乡山召开,会议历时12天。广州、琼崖、粤北等地革命组织和武装派人来参加了会议。5月1日,大会宣布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一军。大会确定红十一军的指挥与编制是:军长古大存(兼代政委),参谋长严凤仪(后梁锡祜),政治部主任罗欣然(后黄一沙代)。下辖红军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四十九团、五十团和一个教导团;军部设立军校,由四十六团代管;还有一个200人的独立营。全军3000多人。从此,红十一军的旗帜成为南粤大地人们心中精神柱石,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坐立不安的病根。
军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红十一军的成立,标志着东江地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红十一军成立后,斗争足迹遍及东江地区的梅州、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惠州、河源等17个县市区,经历了大小战役百余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5月,红四十八团远征闽西,打败永定县镜坑湖乡的地主武装。1930年6月初,古大存、卢笃茂率领红十一军及地方赤卫队900多人,在五房山集中,分三路进攻新亨镇,取得胜利。6月15日,中共广东省委及中央军事部南方办事处发出一封信,对红十一军和红十二军的建设作出具体指示,认为根据中央决定“目前策略是集中攻坚”,“向重要城市进攻,实现几省首先胜利的前途”。根据省委和东江特委的指示,准备暴动的“东江行动委员会”成立,颜汉章为行委主席,古大存为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东江的暴动。7月下旬,古大存亲率红四十六团在居西飞鹅岭、太平岭一带与国民党激战,终因弹尽粮绝而撤退。8月初,红四十六团300多人攻破黄沙溪,缴获30多支枪。8月间,红四十八团配合闽西红十二军进军东江,与国民党激战多次,伤亡惨重,后与红十二军一起撤回闽西根据地。11月间,红四十九团与彭杨军校学员配合,消灭了国民党军陈中团的一部分,保卫了大南山根据地。
红十一军大规模的武装活动,使国民党当局十分惊恐。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了国民党右派的心腹之患。因此,国民党军不断对红十一军军部所在地八乡山进行“围剿”,1930年冬至1931年夏,广东军阀先后调毛维寿部,张瑞贵一个旅的兵力,并集合五华、丰顺等各县警卫队2000多人,分数路“围剿”八乡山。在古大存指挥下,红军在八乡山外线的猫坑、畲平等地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但国民党仍重兵围困,对八乡山进行经济封锁,使红军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却毫无怨言,坚持斗争。1931年6月6日,张瑞贵又纠集了梅县、揭阳、丰顺、五华等反动武装近万人进攻八乡山。古大存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决定红军主力撤退。6月11日,古大存带领红军四十六团共100多人,转移到海陆紫及陆惠边界开展游击战争。至此,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全部为国民党军侵占,苏区人民遭到敌军的“三光”政策的摧残。红十一军负责财务的古公鲁、红色宣传员女歌手张剑珍、红军战士徐妙娇(古大存之妻)等数十名干部、战士遭到杀害。1931年12月,东江特委执行“左倾”错误路线,撤掉古大存的军长之职,并将其扣留。
古大存被扣之后,红十一军骤然间军心涣散,但是武装斗争的红旗并未即此偃旗息鼓。根据中共中央军事部南方办事处的命令,红十一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二师,师长彭桂,政治委员黄强。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营。红十一军改编为红六军第二师后,东江特委继续执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内部肃反扩大化,使红军几乎损失殆尽,大南山红军只剩下80多人。古大存被扣两个月后,很快东江特委任命他为中共陆惠县县委书记。1932年8月,为解决大南山被围之危,东江特委又将古大存调回大南山,任东江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卢笃茂为第二路总指挥。古大存认真总结红军过去的斗争经验教训,并与东江特委负责人研究决定,采取调虎离山的战略战术。于是,古大存带领红军到丰顺开展游击战争,采取避其锋芒,打了就走的战术,先后打了不少胜仗。因此,国民党军以为红军主力已转到八乡山,放弃了对大南山的“驻剿”,派大批兵力到丰顺、梅县围剿,南山之围便解除了。
1933年2月,国民党不断派兵向乌禽嶂一带进行“围剿”。古大存带领游击队员与敌周旋,伏击敌人,先后击败了国民党军罗克士营、军长李扬敬部第五师、马毅营和当地反动民团的进剿,最后红军游击队退至鸦鹊岽、石棚岽与敌人展开一场肉搏战。战斗结束后,红军只剩下190多人。1935年冬,在艰苦的革命低潮中,久经革命风雨锻炼的古大存,千方百计与上级党组织保持联系,突破敌军的重围,转移到大埔一带山区隐蔽坚持,最后仅存18人,在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始终红旗不倒。红十一军解体后,余部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坚持开展游击斗争,牵制了敌人的部分兵力,策应了中央苏区红军的长征。
军旗:永远在南粤人民心中飘扬
“不是先贤傲冬雪哪来南岭一片春?”红十一军的伟大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不可磨灭,彪炳史册,军旗永远飘扬在南粤大地人民心中!
红十一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第一,红十一军在东江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捍卫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及其他地区的武装斗争起到了支援和策应作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东江地区的统治和农村封建反动势力,使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南面的坚强屏障。第二,红十一军的成立和发展既是广东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展农民运动光荣历史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党组织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在广东的党史和军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红十一军建军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对军人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官兵平等的原则和军中民主;探索游击战的战略战术。这些至今都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三,红十一军的武装斗争在东江广大农村地区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在东江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以后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红十一军和东江特委活动的区域,几乎都成为我党后来的游击根据地。中共南方工委长期在东江地区开展工作就是明证。第四,红十一军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骨干,为中央苏区输送了一批素质良好的干部;同时在红十一军的战斗历程中,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他们以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监狱里,铁骨铮铮,坚贞不屈;在刑场上,视死如归,正气凛然。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至1935年,在东江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达1万多人。其中有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包括妻子、哥哥、弟弟等12位亲人;东江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陈魁亚年仅36岁就为革命牺牲;“革命母亲”李梨英为革命献出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的生命。
红十一军虽然存在历史短暂,但它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页,是广东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史中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红十一军指战员们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工农红军斗争史谱写了瑰丽而壮烈的篇章。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知往鉴今,我们缅怀和纪念红十一军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必须永远铭记红十一军先烈们的历史功勋和革命精神,学习先烈们的优秀思想、崇高风范、高尚品德,继承和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