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刚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中心24日发布的“朗润预测”预计,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进一步回落至9.2%至9.3%,物价指数增幅达3.0%至3.1%。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这加剧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可能大幅下滑的担心。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11.9%降至10.3%。中国宏观经济中心主任卢峰教授说,在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的同时,物价指数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回升后正在见顶,到达一个拐点。此前,“朗润预测”预计二季度CPI同比增幅为3.1%至3.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也显示,通胀压力已经大为减缓。
每季度发布一次的“朗润预测”,是根据25家研究机构提供的预测数据,得出的各项经济数据的预测平均数。包括国家信息中心、社科院数量所、国泰君安、中金公司在内的众多知名机构都在名单之列。卢峰表示,今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可概括为“经济增速走低,物价涨势见顶,贸易顺差回升,‘两率’(利率和汇率)波澜不惊。”
由于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出过热迹象,中国政府加快了退出刺激政策的步伐,包括收缩流动性、出台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调控过剩产能以及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等。法国巴黎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说,上述政策的方向是对的,但到目前为止政策出台得过于集中,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下行压力。
“大量投资项目在建,如果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采取现在的办法处理,后续融资将会成为巨大问题。”陈兴动说,新开工项目已经开始负增长,出现了方向性的改变。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的统计分析显示,二季度工业生产增速急剧下滑,短期需求疲软。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对下半年乃至明年中国经济走势影响极大的,仍是房地产市场。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将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受此影响,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开发投资今年下半年也将出现明显下降,这将对经济增长构成非常大的压力。
央行日前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4.63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1.38万亿元流入房地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1625亿元,对比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207亿元的数据,二季度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量为负1582亿元。
陈兴动说,实际收紧房地产贷款的时间在五六月,尚不足以导致房地产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市场现在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这个阶段恐怕还要持续一个季度,到今年四季度才有可能出现调整。”
他表示,当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时,很可能会导致“出逃效应”,很多房屋持有者会出让手上的房屋。但这种出让行为是有底线的,不会低于他们当初的购买价。高善文预计,未来房价可能出现持续阴跌的走势。
也有市场人士猜测,为避免经济“二次探底”,决策层可能会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陈兴动表示,政府不能退出房地产的调控,但应妥善处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问题,“一下把地方投融资平台掐死,会面临很大风险,应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尽管6月中国出口数据好于预期,但陈兴动认为,这可能只是补库存的结果,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他表示,在欧盟减少赤字、加速退出刺激政策的情况下,预计贸易冲突将会加剧,全球化步伐比以往放缓,中国出口面临的压力会加大。
陈兴动不认为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但他指出,欧洲采取减少赤字的紧缩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仍使得全球经济有再次下滑的风险。
经济面临失速的风险及决策层态度的变化,令坊间猜测,决策层是否会重拾经济刺激政策。
卢峰认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确有一些偏紧表现,需给予重视,不过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好,只要宏观政策能够顺势而为,经济应能承受“退出刺激政策”带来的冲击,不至于出现二次探底。不过,他也表示,在进一步证实宏观偏弱走势之后,中国决策部门可能会在下半年度放松实际紧缩力度,避免经济增长面临失速风险。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为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撰文表示,如果政府采取新的刺激政策,短期内经济增长当然不会有问题,但从长期看却不见得是件好事。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成功地保住了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却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投资占GDP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他认为,中国应放弃对增长数量的过度追求,逐步接受相对低的增长速度,集中精力解决增长质量的问题。
黄益平建议,如果对宏观调控政策加以调整,可以实行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不过他强调,如再次增加财政投入,应该将重点转向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制度环境建设,而不是修建更多的机场和铁路。
陈兴动认为,目前的调控政策会有所放松,但并不意味着政策会转向,只是应在政策执行力度上下工夫。
高善文表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调整实际意味着,从2009年开始,由纺织、钢铁等传统行业拉动的上一轮中国经济周期已经结束,即将开启下一轮经济周期。
“新一轮经济周期将由哪些行业引领,仍需观察。”高善文说,中国经济调整最终会向新一轮经济周期过度,这需要在体制改革层面取得突破,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当然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本报北京7月25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