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晓忠:扩张性政策无助预防二次探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 07:45  证券时报

  刘晓忠

  最新的美国数据显示6月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新屋开工数降幅高于市场预期,结合失业率、消费等数据,一些大型投行调低了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期。欧盟经济处境更令人忧虑,中国经济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全球经济似乎处于首尾难以相顾的复杂局面。

  欧债危机揭示出倚重凯恩斯刺激计划所带来的颠覆性破坏,它促使高赤字国家“义无反顾”地开始回归中性财政,并督促各国在G20会议上达成财政退出的声明。然而,当前复苏受阻的形势再度使各国政府对财政刺激心存侥幸。是孤注一掷地重启财政刺激,还是收敛起冒险之念?如今正纠结着各国政府。

  与多伦多G20峰会在财政退出方面勉强做到求同存异不同的是,目前各国在货币政策是否也应适时退出方面分歧更大。7月20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0.75%,而同日美联储发布的会议纪要也显示,宽松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当前全球经济所面临的二次探底风险,并非是各国政府实施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政策组合拳的力度不够,而恰恰是这种刺激负效应的体现。这是因为:

  一、各国不惜血本的凯恩斯刺激计划得以通过财政赤字筹得资金,需要依仗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宽松货币政策压低了利率,流动性出现过剩,它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弱化了投资者对财政赤字可持续性的担忧。事实上,希腊等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既能在危机前隐匿并维系高财政赤字,又能在危机中继续垒高赤字而为市场所容纳,都拜宽松货币政策所赐。

  二、过多的流动性使资金更多地留存在虚拟市场空转。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过剩流动性的结果,而应对危机的庞大刺激计划则使过剩流动性继续得以在金融市场空转。事实上,当前美联储等各大央行所实施的零利率和定量宽松政策,已成为了阻碍各国经济复苏的新障碍。

  宽松货币有害无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定量宽松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易获性,金融机构从央行廉价获取流动性,然后投资于国债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在压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同时,抬高大宗商品价格以获得收益,由于国债和大宗商品收益大小与政府刺激计划的规模、力度和持久性有关,金融机构无需绞尽脑汁就可以获得不错收益。如当前美联储的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持有美国国债和其他政府担保债券的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9%,说明定量宽松所提供的资金成为金融机构无风险利润重要来源。

  其次,大量廉价资金投资于国债和大宗商品,在压低政府赤字融资成本的同时,也诱惑政府将高赤字保持下去,大宗商品飙涨,既加重了通胀又抬高了私人部门运营成本。同时,投资活动过度集中于虚拟市场导致了信用创造的下降,美联储的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间市场贷款余额大约为16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0%,其中商业和工业贷款下降18%。显然,定量宽松和零利率未能有效改善信贷紧缩局面。

  另外,零利率干扰了金融市场正常的风险定价。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扭曲了国债收益率曲线,使金融机构难以为风险资产进行更客观合理的定价———相对于同期国债,私人部门的债券利率定价过高,则私人部门难以承受,定价过低则无法覆盖风险敞口,或将为金融机构带来不良资产。

  零利率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使金融机构无动力在银行间市场拆借。而事实上,美国许多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吸收存款成本较高,因此通常在金融市场以发债、拆借等主动负债方式融资,而零利率导致的无法风险定价使主动负债变得困难。这一方面导致最近以来美国中小金融机构破产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是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贷款人,因此也导致了美国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发展。如美联储数据显示小企业一季度信贷余额减少700亿美元左右,而大型企业贷款增加1000亿美元。

  可以说,当前各国若继续实施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顶多只能延缓全球经济二次调整的步伐,全球经济将很难真正有效复苏。当前各国需要深入反思已实施三年有余这套政策组合。因为导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原因在于,当前各国的经济刺激手段事实上增加了私人部门的投资和交易成本,阻碍了其发展。因此,适度降低私人部门税负水平,尽量减少对私人部门经营活动的干扰等休养生息的政策,才是推动各国经济基于私人部门真实复苏的正道。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