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机电行业:风口浪尖上拿捏技术含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刘琼

  在我国出口的各类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据半壁江山。在人民币升值浪潮下,机电行业无异于是站在了风口浪尖。

  从提高预收货款到用金融工具

  “因为出口量大,人民币升值对我们企业有很大影响。”飞跃集团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毛玲艳直言不讳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据介绍,素有“缝纫机大王”之称的飞跃集团,其产品远销到世界上1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95%的产品都是用美元结算的。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接近21%。而毛玲艳所在的公司,利润因此受到了不少挤压。据其透露,2005年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0%左右,现在平均利润率下降到12%左右,有的产品甚至仅为7%。

  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他们几乎采用了所有可以尝试的方式。

  比如,采用尽快结汇、提前收汇的方式。以前公司的账期平均是半年到一年,现在基本提前到4个月以内,除此之外,飞跃还尽量提高预收货款的比例。

  “行业内通常会有几个月到1年左右的账期,所以存在很大的应收账款,汇率的一个小波动,对企业的利润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与一些国外大客户,以前都是一年谈一次价格,现在则会非常谨慎,不敢远期报价。比如明年春天的订单,按惯例现在就需要报价了,但是由于考虑到汇率变动的因素,目前报价还在观望中。” 毛玲艳说。

  再比如,通过采取银行远期结售汇,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工具来锁定汇率。现在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6.7,飞跃把未来一年的汇率锁定在6.5,希望以此来减少风险。

  提高价格也是飞跃应对升值的措施之一。相对于2005年,飞跃产品的当前价格已经提高了20%左右,“当然也是一步步提升的”,毛玲艳说,但是提价也有滞后性,比方说今天通知提价,至少要给客户1个月的时间作为过渡期,而且有时候客户还不愿意接受。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是方向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6.82~6.84区间窄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在20个月内对美元保持了基本稳定。

  不过,稳定汇率并不能挽救整个行业。受原材料价格涨价、下游纺织服装产业萎缩,国外订单大幅下滑等影响,飞跃甚至因陷入财务危机而不得不进行重组。直到今年上半年,包括飞跃在内的我国大多数机电企业国外订单方开始增加,行业发展才渐有起色。

  在毛玲艳看来,缝纫机行业产能过剩,利润率比较低。“调整产品结构是企业的唯一出路”,她说,通过加大新品开发力度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使企业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实现向国外客户转移成本压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出口企业的承受力。

  加大新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有着更深的体会。相对于附加值较低的机械制造业来说,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电子产品行业所受的影响要小得多。

  水晶光电是国内生产光电元器件的上市公司。其2007年至2009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54.12%、52.80%和51.67%,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水晶光电的董事会秘书范崇国告诉记者,公司60%左右的产品都销往国外。从2005年汇改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仍处在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甚至公司还借助升值的优势,从国外进口了大量设备,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此外,公司主要原材料光学玻璃、蓝玻璃、部分光学水晶以及部分其他辅料均是从国外进口。因此,人民币升值反而令公司进口原材料和设备的成本降低。

  贸易企业:说服合作方改变结算方式

  相对于实体机电制造企业,从事机电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对人民币升值的感受更深。销售IC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伟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旭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对他们所处的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朱旭介绍说,机电进出口贸易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仅为10%左右,人民币升值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汇兑损失,减少企业的利润。虽然伟德也考虑过使用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工具来对冲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但是“使用这些工具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公司对金融工具的使用不是特别专业” 。

  由于伟德是全球采购,从进口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出口到国外通常是用美元结算,即使是供应给欧美、港台地区的公司如博世、西门子等在内地的工厂,对方也常常要求用美元结算。

  朱旭表示,现在伟德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尽量说服国内跨国公司改变结算方式,使用人民币开增值税票,以此来规避汇率风险。

  设在香港的伟德国际贸易总部,主要是做美元结算的贸易,“现在吃不消了”,朱旭说。为避免外汇的汇兑损失,老板还特地在上海开了一个公司,用来进行人民币结算业务,“我们希望把越来越多的生意搬到上海来做”。

  去年7月,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率先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今年6月,试点又扩大到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20个省市。

  本报记者在对多家外贸型企业的调研中发现,自2009年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以来,虽然仅有22.7%的企业使用过人民币跨境贸易,但是,仍有46.33%的企业愿意使用这种方式来避免风险。不过,还是有58%的企业表示,实际交易过程中,是否使用人民币结算,更多的是取决于交易对象的意愿。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