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币跟随国人周游世界 不断地走向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 01:47  第一财经日报

  杨斯媛

  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规模日益增加,这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海外旅游、商务、消费密不可分。无论是人民币现金消费,还是银联卡刷卡购物,人民币正在跟随国人周游世界,不断地走向国际化。

  中国游客:人民币的流动载体

  随着内地与港澳的联系日益紧密,人民币在港澳的流通和使用实际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且越来越便利。这是内地居民的亲身体会。“在香港,很多店都可以收人民币,但就是汇率不划算。不过,香港街头有很多(人民币)换港币的地方,非常方便。”在深圳工作的陈小姐说道。去香港购物对内地游客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广东、深圳一带的内地居民,随时都可以到香港“血拼(Shopping)”。

  2004年,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内地几十个城市开通了“自由行”。

  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香港)签署协议,授权中银香港向台湾地区提供人民币现钞清算服务。

  不仅如此,通过游客的流动,人民币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实现了一定的流通,而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加深,人民币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计价货币,出现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和旅游产品。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在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一书中就称,由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可以看作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初阶段,随着经贸合作的发展,人民币将成为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

  李若谷建议,第一,我国可通过在自愿与方便的基础上,鼓励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及旅游消费的人民币结算;第二,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周边地区人民币的投资和援助;第三,进一步放开对人民币现钞出入境的限制,为周边地区的国家政府和居民使用人民币提供各种便利,以使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成为政府和人民乐于接受和使用的货币。

  银联卡:随身携带的无形人民币

  随着银行卡的普及,加上出入境携带现金额度有一定限制,刷卡消费逐渐成为国人境外旅游消费的主要手段。中国银联的国际化战略让国人在境外以一种特殊方式消费人民币得以实现。

  “几年前,我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一家很小的水晶店,看到门口有银联的标志,当时真的很意外。”严小姐回忆道。据悉,因斯布鲁克盛产水晶,很多中国游客会在这里购买水晶商品。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曾表示,银联国际化六年来,首先把突破口定位在港澳,其次拓展到亚太市场,然后是欧美,最终走向全球。2004年1月18日,经过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开办内地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POS消费业务、ATM查询和取现业务,银联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此后,银联通过与海外主流收单或发卡机构、区域性转接网络、“走出去”的中资金融机构,以及全球性的大型金融机构合作,逐渐拓展海外网络。

  数据显示,银联国际受理网络延伸至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境外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标准卡。截至2010年4月底,境外加入银联网络的特约商户达58.91万户,POS机73.99万台,ATM机74.29万台。

  事实上,看到银联标识不仅让我们联想到人民币,刷银联卡消费还可以让国民省钱。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一位人士此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国人在拥有银联标志的海外商户消费,意味着以人民币结算,无需购汇还款,所消费的当地货币金额按市场汇率直接转换成人民币金额,同时无需支付1%~2%的货币兑换手续费。

  双币卡:人民币非自由兑换的产物

  虽然人民币现金兑换和交易、银联卡刷卡消费在港澳地区已十分普及,但在美国、欧洲、非洲等海外国家的人民币兑换、使用,甚至银联卡消费却并不便利。拥有银联和国际卡组织的双标志卡便应运而生,即国人目前普遍使用的“双币卡”,成为人民币非自由兑换下的特殊产物。

  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首发人民币/美元双币种国际信用卡。此后,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也陆续发行双币卡,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并逐渐取代单币种外币卡。

  2003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外币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个人信用卡外汇管制政策解禁,具有实际交易背景的个人信用卡账户的购汇额度限制取消,允许个人信用卡海外提现,外汇现金携带出境的管制额度在客观上已被突破。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非贸易项下的人民币账户自由兑换尚未开放之时,双币卡成为了特殊产物。在双币种卡账户内,人民币自由兑换已经实现,这也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创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