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力发展民间资本,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 00:03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高尚全

  最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对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有重要意义。但关键是如何认真落实。对此,我谈以下三点看法:

  一、民间投资的发展趋势

  所谓民间投资,是跟政府投资相对应的,应该处理好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关系。我们要搞市场经济,民间投资必然是越来越多,政府投资必然是越来越少。过去搞计划经济,政府是投资的主体,老百姓纳税的钱都集中到政府,政府又把钱投到各行各业,形成庞大的国有经济。自行车厂、手表厂、缝纫机厂都是靠政府投资,连卖菜的、卖肉的都是国有国营。那时候,天真地认为,政府投资,搞国有化,就是搞社会主义。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靠计划经济配置资源是不成功的。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意味着民间投资越来越多,政府投资越来越少。而且要把有限的政府投资集中到民生工程,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新36条”,明确界定了政府投资范围,提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这是很正确的。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领域,还应包括文化领域也是这样,今年1月份我同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负责同志交谈时,他强调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过去文化领域主要是政府投资,把它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所以发展很慢。现在开放了,民间投资进入了,改变了过去政府大量的投资、政府大量补贴的局面,开创了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民间投资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不断整合、股份改制,变为混合经济,成为社会投资了。

  二、发展民间投资要解决政策制度性的障碍

  我想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金融方面。现在有几个矛盾,一个是民间资本越来越多,但是投资的渠道、出路不多,甚至找不到出路。比如,山西省就有2500亿民间投资要找出路。二是中小型企业、微小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急需要钱,但得不到贷款。我们国有企业往往不缺钱,但很容易拿到贷款,然后去搞房地产、进入股市。三是我们西部、中部是缺钱的地方,但是缺钱的地方往往是资本回流,需要资本的地方资本不能利用,它回到城市,回到沿海去了。这是三大矛盾,“新36条”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但是在具体内容方面还不够详尽,讲参与、入股的多,讲兴办的少。民间资本为什么不能办中小企业银行,或者私人银行?有人说:因为涉及金融安全,所以不能办。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照此逻辑只能办国营农场才能保证粮食安全了。

  第二个方面要鼓励、支持创新和创业。创新的主体是谁?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中小企业,他有这种内在的动力。去年11月份贾庆林同志在非公有制经济的表彰大会上说,现在技术创新的65%,专利的75%,新产品的80%是由民营经济实现的,这个数字我看了以后,感触很大,为什么国有企业在这方面落在后面?这涉及到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领导任期有限,在他任期内首要考虑的是在短期内如何搞出政绩来,至于发展新产品,那是十年、八年的事。政府应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我们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政府要花大力气来支持老百姓创业,指导就业。

  三、发展民间投资必须解决思想理论上的障碍

  5年前,国务院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后来在执行中落实得不够有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理论上的障碍,有人把它作为资本主义批判。为什么作为资本主义批判呢?因为你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不是搞资本主义吗?我看发改委今年的指导意见提出“国有经济要在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来”,马上有人批判说,因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这个基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所以怎么能退出来呢?社会主义不是变成资本主义了吗?他不考虑社会主义到底为了什么,只考虑过去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化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在国退民进的时候往往是受到批判。在国进民退的时候也不能提,有人说“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另外有关领导人说我不赞成“国进民退的说法”,好像退是不正常的,进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是搞社会主义。到底国有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不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际上历史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苏联垮台的时候,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为什么强大的国有经济没有支持苏共继续执政,没有支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此可见,共产党执政的基础、社会主义的基础并不在于国有经济的比重有多高,而根本的在于三个“民”,第一叫民心,第二叫民生,第三叫民意。民心是核心,得民心者的天下,古今中外都是这个道理;要得到民心就必须把民生搞上去;要得民心,就必须尊重民意,老百姓有话语权,有参与权,有尊严。所以这是大的理论问题。

  另外一个理论问题,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问题。现在有人整天在算。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已经超过了50%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已经边缘化了,已经不是主体地位了,所以不是搞社会主义了,是搞资本主义了。大家知道,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要鼓励老百姓富起来,增加财产性收入,因此民间资本越来越多,超过国有资本是个必然的趋势,不能认为超过了国有经济就不是搞社会主义了,就要搞阶级斗争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到底怎么理解?不能从数量上,应当从质量上、功能上来理解。

  为了避免争论,我建议把“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我觉得如果不解决以上这两个思想理论上的障碍,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21G1)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