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外资企业、欧美政府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不断。
7月19日,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贸易参赞安凯彬又开始抱怨起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在一通程式化的牢骚后,安凯彬提出,中国政府采购政策的表述不够清晰,常常引起美国企业的过分忧虑。当天他玩笑似地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方可以学习下美方的法律定义。
其实,安凯彬的后一点抱怨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却没有对“本国货物”加以解释。这一现象给外界留下了不少“中国在政府采购上设置购买国货条款”口实,为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设置了障碍。
今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原本缺乏定义的“本国货物”加以解释,将本国货物规定为在中国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超过一定比例的最终产品。这一定义符合国际惯例。尽管比例仍旧未定,到底细致许多,免去不少麻烦官司。
因此,在记者看来,如果外国人的抱怨能换来这样的改变,中国应该乐见其成。
但是,记者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外企抱怨针对的却是其自身应尽的义务,比如环保成本,比如劳工待遇。
欧盟商会的2010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47%的欧洲企业认为在环境法规方面,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执法力度要比本土企业大得多,这使欧洲企业感到受歧视。
美国商会则透露,面对沿海城市日益高企的生产成本,不少企业正在考虑内迁至陕西等地,成本不菲。
7月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发文,要求各地工会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重新成为跨国企业关注的问题,超过半数的欧洲企业对未来两年劳动力成本的前景表示悲观。
面对中国的政府采购政策时,外企抱怨的时候,总是要求“国民待遇”。然而一遇到环境和劳工问题,外企抱怨的话里话外,透出的总是一股要求“超国民待遇”的意思。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唯GDP论者也在宣扬,如果中国给予工人更多保护,对外企在环保上要求太高,跨国资本会将工厂迁出中国,留给中国的只能是高失业率。
然而,中国已经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低劳动力成本、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已然到了不能不改革的时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得好,保了那么多年的增长,该是转型的时候了。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也表示,说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得不好了不符合事实,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坚定不移,“一个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不会出现这样大批外资蜂拥而至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