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障房是最有效的调控利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 01:40  京华时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17日在哈尔滨出席“2010中国市长论坛”时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姜伟新同时还称,保障性建设和改造棚户区一共要建设住房580万套,今年这580万套的任务一定要完成。为了完成58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中央已经下拨600多亿资金。

  从2003年至今,调控政策层出不穷,有的政策限制贷款套数,有的政策提高贷款成本,有的政策加强开发商税收,有的政策限制外籍、外地人士购买力,有的政策对土地加强管理,有的政策对销售环节进行调整……与这种种政策相比,保障房政策无疑是最有实际效力的,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凡是保障房密集的区域,该区域的房价,相比同品质的其他区域都是存在一定价差的,对低收入人群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对当地房屋均价也有明显的平抑作用。

  但中国的保障房之路难度是非常巨大的,放眼全世界范围内,用政府、社会的力量,采用保障的做法,去满足这样大范围人群的住房需求,都是史无前例的。尽管香港、新加坡、一些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公屋范例,但这些地区、国家保障的绝对人数、涉及的土地面积、资金、施工量,都要远低于我们。要想将保障房制度做好、做到位,我们还需要很长的道路要走。

  首先在资金来源上,就需要拓宽思路。按姜部长的此次表态,580万套保障房,中央下拨600多亿,虽然这笔资金已经是天文数字,但因为绝对数量巨大,每套保障房才能分摊到1万多元的资金,就现在的房价水平来说,其中的资金紧张态势还是显而易见。人人都知道保障房是调控房价的最有效措施,但为什么几年来,投入量总是不高?资金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能够在其中有多大的投入?是否该动员社会资金也投入其中?这投入是否应不追求任何回报?还是该在有限度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回报率?各地金融机构对保障房项目是否该有开发贷款的倾斜?如贷款倾斜后,金融机构的业绩如何保障?能够通过减税等鼓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向保障房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是否应该在保障房项目中,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信托、基金等形式增加保障房的资金投入?

  除了资金问题,保障房制度本身还有不完善之处。需要指出的是,保障房往往是与户口政策相挂钩的,而购房需求往往和户口所在地并不重合,地方政府如果成为保障房的主要出资人、管理人的话,那地方政府是否有动力将外地人纳入保障范围中?如果不正视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流动的现实,仍将户口作为分配保障房的硬指标,如此保障是否能够达到效果?而一些人口流出区域,是否可以在资金调配上,对人口流入区域进行支援?

  保障房是最有效的调控利器,但要想用好这个利器,还需要长时间的维护、打磨,以及准确的使用。这里没有前人的范例可循,只仰望我们实事求是的勇气。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