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设世界的中关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 18:06  《中关村》

  大视野 大战略 大转化

  魏开锋(北京) 图/CFP

  中关村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首善之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全国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国家高新技术区。但是,从全球的视野看,中关村还缺少世界级的大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障碍;重大核心技术缺乏,技术整合能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多数企业不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中关村持续发展面临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问题。

  因此,在国际化的新环境下,中关村需要有更强烈的使命感,需要用大气魂、大动作和大举措,在世界如林的竞争对手中拔地而起,勇于夺冠,让示范区的大旗高高飘扬在自主创新之巅。这就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尤其是建设好中关村海淀园(示范区核心区)从而带动“一区十园”共同发展。因之,需要大视野、大战略、大转化,把中关村建设成首善之区“皇冠上的明珠”,示范全国,走向世界。

  大视野:建设“世界中关村”

  建设中关村,需要高瞻远瞩的世界视野,要有大气魄,把中关村打造成为世界的知识创造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世界的中关村”,而不是“中国的硅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硅谷是利用全球人才、全球资本、全球市场发展起来的典范,经久不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榜样。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是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发展起来的科学园区的成功典范。印度的班加罗尔面向全球市场以软件业服务外包而闻名世界。深圳特区 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以引资为主的“苏州模式”,“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发展特色……这些都是中关村可资借鉴的榜样,但中关村必须坚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是要以更加开放宽广的胸怀和有效的筑巢举措吸引全球人才为我所用;二是要制定更加得力的措施帮助企业走向世界开拓全球市场;三是要加速发展本土投资并尽快地实现知识、技术与资本联姻。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的工作。

  在人才开发方面,由专门机构或者专职人员重点围绕中关村发展战略目标,主动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在全球范围内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领袖人才。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有效地利用海外尖端人才。提倡国内企业和海外企业联合研发,共同使用海外人才资源与研发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全球范围内新兴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以便及早跟踪和获取前沿核心技术,必要时运用并购手段收入麾下,掌握知识产权。

  在开拓市场方面,“大手牵小手”,建立领导型机制,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建立项目牵头人机制,形成契约关系,同行业中小企业之间通过诚信协约,分工合作开拓海外市场。联合设立海外营销公司和驻外办事处。通过海外机构,实现企业和海外市场的充分接触,充分洞悉目标市场的动态,把握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最新消费取向,获悉真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及时有效地采取适当的生产经营策略,满足海外消费者的需求。共同发展国外代理商。由于海外代理商具有本土优势,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等都比较熟悉,他们能准确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收购国外同类企业,由国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国内企业负责生产。

  在加速投资方面,需要通过加速发展本土投资予以缓解,争取国家政策松绑,帮助企业利用全球资本,利用全球资本市场争取上市,既可以筹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又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更有利于中关村企业的快速发展。

  大战略:“再造一个中关村”

  大战略系指中关村要有宏伟的目标,把中关村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必须制定面向未来的系统战略和可以实施的“路线图”,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快车道”,打造能够快速有效培育能领军的企业家和世界榜上有名的知名企业“流水线”。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再造一个中关村”,并具有可示范性,影响全国乃至世界。

  一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律研究,建设面向未来能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车道”。

  建立未来产业的前瞻性研究机制,解决确定未来技术、未来方向、未来产业的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贻误时机”。

  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涵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沃土。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新兴产业的萌芽、成长和发展提供创新环境。

  平衡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争取全球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建立扩大高新技术国际市场。有技术并不等于有市场,市场往往改变技术走向,市场选择决定未来。技术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内,市场也就不限于一个地区。

  二是要加强企业成长规律研究,打造一条快速培育企业家和成功企业的“流水线”。

  企业家只有“一肚子墨水”(知识技术)、“一腔热血”(创业激情),单以“科学家”而不是“企业家”的思维办企业,是不能成功的。同时,企业团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也不能适应企业成长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企业成长规律,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提出相应的助推计划。

  重点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现代企业家。时下的普遍倾向是关注企业、重视技术,而对决定企业未来的领军人物、管理者关注不够。应该着力培育现代企业家的机制和环境;鼓励企业家专注技术创新,引入职业经理人,完善企业管理团队。中关村的企业创始人大都是技术人员出身,技术意识浓厚,注重自身领域的技术发展,而商业意识、商业能力特别是开拓市场的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很弱;跨过“创业死亡谷”后,很难主动与同行或者相的企业合作,不善于在更高层次上运用资本运作等手段发展壮大企业,并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进行技术创新。因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企业家的培育。

  建设融资服务链,形成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的融资渠道。加强风险投资与政府扶持资金的结合,有效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园区支持的企业提供后续服务。

  要建立一个平民化的交流平台,让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形成沟通渠道,有物理空间和虚拟的接触途径至关重要。美国硅谷沙丘大街集中了很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甚至几个人在那聊天中,“钱就拍给你了”,这样的故事在中关村不应只是传说。

  建立完善的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构建服务链,打造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无缝连接,让企业只需做好“研发、生产、销售”三项核心工作,其它非核心工作全部可以外包给专业中介机构去完成。

  三是要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关村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在大企业的夹缝中生存,在技术或者产品上各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市场方面也各有“一亩三分地”。但彼此之间缺乏关联,各自的市场容量有限,拓宽市场领域的实力也很单薄。因此,需要引导、鼓励,采取由松散、半松散、半紧密到紧密甚至最后融为一体的多种形式,借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

  构筑企业交流与互动机制,引导、鼓励园区企业间的合作、联合、合并、重组,快速做大做强,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产业整合的实力、能力和水平。鼓励以产业整合为导向的股权投资,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业整合。

  四是为确保大战略计划的成功实施,必须要制定实施计划的“路线图”。

  加强目标与措施的一致性,凝聚整个中关村的力量,形成合力。需要大幅度地提高目标与措施之间的关联性,有的放矢,避免虚泛的空谈,甚至“脱靶”。制定的路线图计划,应严格进行目标与措施之间的针对性审查,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出发推演能否达到目标。

  大转化:“第二次创业浪潮”

  中关村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成果转化。在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下,“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再次聚焦中关村得天独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机制和新路径,张扬创业精神,培育“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创业乐土”,为中关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掀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第二次浪潮”。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跳出“象牙塔”,走出“科学城”,曾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人们记忆犹新,中关村掀起了科技人员“下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第一次浪潮”。如果没有“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由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就不会有当时中关村的活力;没有《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暂行条例》(即“18条”)的保护、支持、鼓励,“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会惨死于“骗子一条街”、“倒爷一条街”的口水中,更没有中关村今天的兴盛。

  建立成果本地转化机制,探索新路径。应该看到,近十年来,中关村地区科技人员走出院所创办企业相对较少,从大院大所大学里走出的具有标杆性企业也不太多,一批成果跑到了外地产业化。时至今日,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存在单向门,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人才的流动,表面上可以双向流动,实际从科研机构、大学走出来容易,而回去则基本没有可能;“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评价研究成果和评定职务时只看重学术论文数量、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无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关村需要建立新的成果本地转化机制,掀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第二次浪潮”。

  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来源。“产学研”如何结合仍是一个值得探索问题。法国自2005年以来实施的“竞争力集群”计划具有借鉴意义。“竞争力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一些企业、公司或私营研究机构以合作伙伴的形式联合起来,相互协同,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项目。这种合作一般以共同的市场或科技研究领域为基础,寻求提高竞争力所必需的最大范围的优势互补,以期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力。

  发挥政府投资平台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回顾中关村的历史,在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中,最初设立的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海淀区政府支持的资金尽管数额有限,但发挥的作用却很大。中关村更需重视政府资金支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加强对投资企业的利益导向约束与激励。

  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队伍。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吸纳、招募具有国际眼光的投资人才及管理人才。政府的投资平台不仅仅只是给钱而已,更要借鉴风险投资机构辅导企业成长的成功经验,以帮助企业更快成长,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早日实现政府投资的目的。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主任)

  欢迎有更多的人研究中关村

  关村

  欣闻“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于6月中旬挂牌成立,毫无疑问这是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智库”。正如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所期望的那样——“深入开展中关村创新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持续、高水平的智力支撑,为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本期刊发魏开锋博士的《中关村打造首善之区“皇冠上的明珠”》,即是研究文章之一隅。欢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赐稿。

  “创新是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今日之中关村更加令人神旺,让世界瞩目,正是因为中关村已然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名片——创新是魂,自主为本,示范为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一年来,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风暴的战斗洗礼,中关村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布局下,顽强拼搏,独树一帜,共克时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展势头良好,用更加出色的成就向世界宣告——我们有能力“把中关村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借助‘创新’翅膀飞得更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而这个“引擎”正是由“创新英雄”所驱动。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王文京、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刘迎建……乃至一些“夭折的勇士”,无一不是“创新英雄”,尽管他们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同,可是殊途同归,却有一点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坚持“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推进“创新”实践,北京市委、政府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为我们制定了开拓前进的“路线图”——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体制创新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抢占人才发展制高点,赢得后续领军帅才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砌筑高瞻远瞩的战略高地。这就要求我们——“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狠下功夫”,“在促进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上狠下功夫”,“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京都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在“在争夺高端人才的‘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坚信中关村的工作,诸如“十百千工程”、“人才引进计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任务,都将取得圆满的成功,向国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