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国家竞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 17:39  《中关村》

  张锐(广州)

  庞大而极具开发潜力的中国清洁能源市场不仅构成了中国政府实现未来减排目标的核心高地,而且招来了美国与欧盟等经济强体的合作开发诉求。因此,在中国清洁能源市场上,如今不仅演绎着国家层面携手合作的精彩大戏,各种民间商业联手活动也风生水起。

  丰腴的中国市场

  据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超过了1620亿美元,其中,中国以346亿美元跃居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榜首。据此,美国商务部预测,2020年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

  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为减排所作出的目标承诺以及由此强力推行的各种激励与约束政策。按照中国的新能源规划,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15%来自非化石能源,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40%~45%,由此所产生的巨大商业空间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风电:2009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38.3吉瓦,其中中国新增13.8吉瓦,占全球总量的36%,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吉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

  核电:在中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核电仅占1.9%,与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17%的比例相去甚远。而按照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5%的目标,预计核电建设投资将高达1.3万亿,相关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尤其是设备和材料制造商将分享巨大的核电蛋糕。

  光伏:按照2020年中国能源的构成要求,若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46亿吨标准煤,光伏发电装机需要从目前的14万千瓦增长到2000万千瓦。然而现今,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在10年甚至20内都不可能用上常规电力,只能依靠光伏发电才能解决用电问题的约有900万户、2800万人口,以及大片的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的光伏发电应用仅占全国市场的0.2%,增长空间极大。

  页岩气:中国具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预测,页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立方米。由于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0%,但其生产增长速度仅为12.2%。为了缓解未来天然气的需求压力,中国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已提到议事日程。

  其它:中国计划于2015年建成近零排放燃煤电厂,这就使得以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为基础的清洁煤市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另外,到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须占车辆总产量的5%,约50万辆,使得电动汽车市场及相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

  国家联手的棋局

  与清洁能源流光溢彩的市场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除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外,其它清洁能源技术却是系统性短缺,这无疑给在核心技术上完全占据上风的美国与欧盟留下了势在必夺的商业空间。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方面,美欧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亢奋与主动。

  奥巴马对中国的首访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应当看作是中美清洁能源市场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声明》在第一次明确敲定建筑能效、清洁煤和清洁汽车等中美三大合作方向的同时,也启动了中美电动汽车倡议,并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

  围绕着清洁能源合作的中美政府间协议川流不息地出台。中美关于清洁能源合作的政策框架日渐清晰和成熟。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为了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合作的壮观场景。美国GE能源公司与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公司合作开发设计80万千瓦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项目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与此同时,许多美国企业与中方企业的自我商业来往也精彩纷呈。其中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天空风能有限公司签署的总额达15亿美元的风能合作投资协议创造了迄今为止中美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合作金额的记录。与美国相比,欧盟进入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动作也并不迟缓。早在5年前,欧洲投资银行就与中国财政部签署了中国气候变化框架贷款协议,并承诺将向中国提供5亿欧元的贷款。特别在最近一年中,从开展“中欧能源对话”到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从达成《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到成立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欧盟进入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脚步在不断提速,中欧政府高层的合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美国而言,欧盟在向中国转让清洁能源的相关技术方面要显得大方与慷慨,西门子、大众汽车等实行的技术商业化转让模式更令中国企业认可和接受。另外,从目前来看,虽然美欧与中国的清洁能源合作各有侧重,如美国比较关注中国市场的核电和清洁煤的开发与利用,欧盟则对中国的风电市场感兴趣,但这种产品的市场分工界限迟早会打破,美欧之间在中国清洁能源市场所展开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多赢的战略效果

  以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作为动力的人类经济增长遭遇到了空前的扼制和极大的挑战。这里且不论化石能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未来存在着可能枯竭的危险,仅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和灾难将不可估量。应当说,遏止石化能源的消费危机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但作为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且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0%的中美欧三大经济体所承担的责任却不言而喻。当然,中美欧三方的清洁能源合作除了凸显出全球性意义之外,更多的价值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合作者各自的国家利益上。

  对于美欧而言,中美欧清洁能源合作所存在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构造出欧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加速器。目前,欧美产业结构中金融服务业占绝大比例,这种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所存在的风险已经被金融危机所佐证。正是如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新动力的设想,英国新组建的卡梅伦政府提出要打造低碳经济体的战略。而如果美欧能够利用技术优势,加大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与设备出口,无疑可以使其获得经济新引擎的外部催生力量,强化内生经济机制的生成速度。

  ——寻找到中国与欧美贸易的平衡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长期存在着贸易逆差主要源于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而按照专家估计,未来15年中国高科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如果美国放宽相关政策,其相关产品对华出口额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将有效缓解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锻炼出美欧国内就业市场的扩容器。受金融危机影响,庞大的失业率已经成为欧美的最大心病,谋求通过出口的增加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由于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存在这巨大的投资空间,如果美欧企业能够争取到足够的商业机遇,势必带来美国就业市场的扩容。

  对于中国而言,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除了能够推动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和锻造经济成长新的内生动力之外,还特别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利用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并进而缩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周期。由于中国是煤炭大国,在短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更加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面临着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改造和替代的技术瓶颈。与此相反,美欧却把持和掌握着绿色能源的高端技术,如果中国能够加快技术的引进吸收无疑可以推进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节奏。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合作可以使中国最大程度地规避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目前,碳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甚嚣尘上。在这种趋势下,中国企业如果通过与美欧企业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对方的技术之长,加强自己的碳排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能力,从而规避新的市场风险。

  然而,尽管与传统领域的合作相比,中美欧在清洁能源市场的合作少了许多的龃龉,但这并不等于合作的进程会一帆风顺,合作成果会立竿见影。尤其是美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有可能极大地约束彼此清洁能源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显然,中美欧清洁能源的合作只有在避免了单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赢的结果。

  中国企业的进与发

  就在欧美国家向中国政府频抛合作“绣球”、国外资本在清洁能源攻城略地之时,依托着本土优势和国内宽松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中国企业展开了抢占清洁能源市场的凌厉之势,并形成了一道道引人注目的景观。

  景观一:合围核电。资料显示,除中核集团等专业性集团进行国内核电项目开发外,国内的许多电力企业都以参股的形式涌入到了核电领域。其中华电集团与中核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福建军福清核电项目。

  景观二:分食风电。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65亿元建成了我国首座也是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据悉,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0.2万千瓦;神华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建的国华东台风电场项前不久正式开工,该项目发电能力达20万千瓦,紧追这该项目的市场机遇,上海电气集团将投资15亿元以生产2兆瓦陆上风机和3.6兆瓦海上风机。

  景观三:抢夺光伏。在过去5个月已经完成了500兆瓦硅片项目的基础上,江苏中能集团今年计划将自己的产能扩展到2000兆瓦。而在保定已经形成600兆瓦单晶硅项目产能的天威英利准备再扩产300 兆瓦,加上在建的海南100兆瓦产能,天威英利总产能将在2010 年年底达到1000 兆瓦。特别值得关注地是,包括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赛维LDK等行业内最主要的13家光伏企业前不久共同发布《洛阳宣言》,重申在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上网价格1元/度的目标,给市场添加了又一份厚重的期待。

  景观四:争搭新能源汽车。伴随着中央对新能源汽车补贴优惠政策的出台,除上汽集团、比亚迪、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纷纷进入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外,作为配套设施的充电站,电网、石油等能源企业也都紧锣密鼓地加快布局的步伐。其中国家电网计划今年在全国建设75座充电站和6209个交流充电桩,中海油已与中国普天成立合资公司专门运营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网络。

  然而,中国企业在参与本土清洁能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软肋。一方面,核心技术的匮乏有可能使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轮为外资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盲目上马和产能过剩构成了清洁能源产业的深层危机。因此,未来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满足于各种巨大装机容量的扩张,而应该向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努力,为此应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上。与此同时,应当制定明确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入标准,对明显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项目进行及时的遏制和淘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