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午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较第一季度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6月,全国房价环比下降0.1%。在此背景下,部分人士从对通胀的担忧转为对楼市大幅调整和经济下滑的担忧,要求放松地产新政调控的力度,而媒体报道上海多家银行对于第三套房贷的发放已经松动。种种迹象显示,实施三个月以来的最严厉地产调控正走在十字路口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认为,目前房地产调控正进入百日攻坚时刻,房价百日没有大的涨幅,但不意味着未来没有上涨压力。管理层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之意,轻言放松。房价就像一个弹簧一样,你硬它就软,你软他就硬。换言之,目前中央调控必须保持强硬姿态,如果此时一旦政策松口或者松手,被制压三个月之久的房价将会再次出现报复性反弹,高高跃起。
因为,楼市调控放松的条件和环境并不具备,一是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仍然强劲。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6月当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0亿元,比上月增加1845亿元,增长46.3%,这显示房地产商投资意愿不弱。
二是目前房价下跌非常有限。2010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这只是一个微幅的调整。地产新政以来,楼市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前期泡沫价格基础上的成交量的下跌。仔细分析,成交量下降正可说明房价过高,购买者无法接受高房价。在正常情况下,当商品成交下滑,厂商会降价促销,以加快产品周转,提高销量。但是目前房地产商却并不甘心降价,而是利用手中相对充裕的现金与中央调控和购房者博弈,寄望成交量下滑后,房地产投资受到冲击影响,中央会放松调控政策。果真如此,现在放松调控,调控者将再次落得房地产调控失败、“越调越涨”的骂名,政府公信力将会极大受损。
退一步说,即使房价下跌,也并不可怕。据有关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显示,银行能承受的房价下跌风险在30%左右。中国购房者的首付比如果按照20%算,房价调整20%,也只是回到了2009年中期的水平,银行贷款风险较小。
当下,房地产正在绑架中国经济,相关利益集团以地方财政和经济稳定之名施压楼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就被放大为中国经济的巨大风险,甚至认为如继续推进楼市调控会损及宏观经济,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这种观点有杞人忧天之嫌,实际经济数据并非如此——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11.1%,6月中国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数据堪称强劲。消费增长快速稳健,在房地产投资带动下,上半年投资增速达到25%,仍属快速。如果加上未来地产新政中关于保障房建设的真正落实,房地产投资将持续保持高增长。相反,进入7月,猪肉价格再次上涨,资源价格改革推进,劳动力成本上升,未来通胀压力仍大。6月CPI达到2.9%,CPI连续数月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呈现严重的负利率现象,大量存款被逼入地产、股票市场和实物商品市场,导致资源的扭曲配置。此时此刻,应该继续紧缩货币,管理通胀预期,而非放松调控,再次房地产救市,纵容更大的资产泡沫,推高通胀。
从中长期来看,本轮房地产调控并非调控房价的权益之计,而是有利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中长期措施。上一轮金融危机后,政府通过房地产市场货币化和全球化推动了十年的经济强劲增长,形成了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但是也带来了高房价、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恶化等消极效应。高房价猛于虎!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目前已经演变为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拦路虎。一是高房价导致收入差距愈加严重,使有产者愈富,而劳动者愈穷,挤压消费,同时影响社会稳定;二是高房价使得大量金融资源进入房地产市场,挤压中国制造业生存空间,使得大量中国企业不务主业,转为炒作房地产,不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认为,房价不降,调控不放。2010年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真正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一年,外部环境、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都会发挥实质性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前期管理层冲破利益集团的重重压力,推出史无前例的房地产新政,应属可嘉。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初显,来之不易,政府应该继续巩固调控成果,把经济重心转移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上来,如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启动消费,加快垄断领域改革,激活民间投资,而不是给房地产商救市解套,再来一次房价报复性增长。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