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调控应给市场留出自我调整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 00:18  中华工商时报

  

    人们普遍关注的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于15日上午出炉。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宣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显然这是一个漂亮的数字,如此高增长不能不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表现是“一枝独秀”。

  来自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整体判断是,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可以说是基本符合预期,但如对GDP增长的盲目乐观,显然与当下很多实际情况可能不符,因为工业增加值6月份继续下滑,从4月份开始这已经是连续第3个月下滑,虽然GDP增速不多,但工业连续减速的风险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6月下半月食品价格比之前高,工业品下降幅度比预期大,如果工业持续快速下滑一定会反映到GDP中来。可以确定的是PPI高峰已过,因为不排除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的可能,虽然6月份CPI同比上涨2.9%,所以CPI高点是不是过去了现在还无法确认。

  虽然上半年数据给出的是“经济总体态势良好”,但一些反映中国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比如说PMI、发电量等,已经出现掉头回落的趋势。我们看到,进入5月,生产开始大幅下滑,主要产业汽车、家电、钢铁销量锐减。尤其是,社会用电量开始下滑,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4%,增速比5月份下降6.66个百分点。

  PMI连续两个月回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PMI分项指数看,所有分项指数均一致指向经济扩张速度放缓,6月工业生产可能继续减速,且可能后续月份生产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如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可视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回稳,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但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二次探底”虽然不会在中国发生,然而全球经济进一步萧条的压力不可能使中国经济“独善其身”,同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这都给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复苏的曲折性”、以及“两难”增添了新的麻烦和“新的抉择”。

  面对下半年已变得很明确的经济回落的走势,此前已引起一些人对中国经济的担心,由此有人提出需要新一轮的刺激政策的要求,还有人指望近期楼市调控需要松动,显然这是在用GDP来绑架中国经济。

  面对复杂的经济局面,笔者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冷静,而且是坚定的冷静。应该说,当下是中国经济在复苏的道路上最为关键的时期,稍有不慎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创。

  我们再次强调,必须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经济上出现大起大落,其关键是宏观调控政策上要避免大起大落,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拉抽屉。同时对政策的实施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这主要体现在对政策的把握既不能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不体现政策的严肃性,该执行的就要不折不扣。同时,我们还认为,不能把局部的问题,放大为整体,该“吃药”的就得吃药,但不能把该“吃药”的放大到所有的都得“吃药”,比如房地产市场,是局部过热或是一些地区有泡沫,这需要的就是要分类“吃药”,有的地区需要下猛药,有的地区正常“吃药”,有的地区完全可以不用“吃药”,而且还需要重点的支持。同时,市场出现变化,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必须要给市场留出“自身调整”的空间。

  在上一篇的“志勇观察”中,笔者明确提出“再刺激政策可能是一副毒药”,其意图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给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留出足够的空间。政策就仿佛是一副药,“药”是有药性的,即使这副药吃完了,也要给自身一个调整周期,常常是在自身调整的过程中,药性也在不断显效,不能一副药吃下,没立即见效就再下药,这样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当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也同样如此。给市场留出“自身调整”的空间,这更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 的 发展。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