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优化布局 拓展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 20:43  中国财经报

  ——北京财政助力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四

  夏祖军 于洁

  作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龙头,中关村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北京市编制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一个“大中关村”将呈现在眼前,全市规划的50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将有80%的用地纳入中关村示范区内。这意味着,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其用地面积将在现有的232平方公里基础上再扩大近一倍,北京全部的市级开发区以及部分区级工业开发区也将纳入到这个范围内。

  对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进行调整,是北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举措。其意义在于,通过优化布局,以中关村产业发展的标准,带动全市产业发展标准的普遍提升,从而进一步拓展首都经济的发展空间。

  构建“北优南拓”发展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从一个地域概念变成了品牌,目前已经拥有了“一区十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覆盖了北京的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2009年3月被批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中关村更是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北京市也适时启动了税收政策、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科技项目经费等一系列先行先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发展。

  “中关村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分析说,受制于体制、行政区划的束缚,中关村总是处在同类合并的发展模式之中,从最初的海淀园扩展到现在的“一区十园”,虽然在园区数量上增长较多,但许多都是已经发展起来或接近饱和的产业区域,能够用于“增量”发展的、成规模的空间载体增加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技术成果本地转化。

  事实上,受中关村示范区空间制约的影响,曙光计算机、蓝鲸存储、遥感等一些高端创新成果已经流失外地,中关村的经济规模、发展后劲已经受到一定影响。打好资源整合牌、形成新的空间载体,已经刻不容缓。

  “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各个园区资源的统筹整合,从区域层面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创造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环境。”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孟景伟对记者说,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北京加快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力争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使产业功能区划与行政区划相协调,提高重点产业功能区的承载力。其中的重点,是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

  这一格局,被概括为“北优南拓”。孟景伟解释说,“北优”就是优化整合中关村科技资源,有意识地培育产业集聚。重点建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范围1000平方公里,通过形成北清路——七北路高端研发创新产业集群带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形成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创新策源中心。“南拓”则是积极拓展南部地区发展空间,规划范围1988平方公里,已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功能区,在此基础上建设以创新成果转化为主的现代制造业新区。

  发展格局虽好,但如何实现各区域利益均衡、协调发展,对于北京市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借助财政的调控作用,北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南部发展为例,根据“维护既得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增量利益分享”的原则,北京市在2009年建立了亦庄开发区与大兴区、通州区财政利益协调机制。以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财力为基数,将2009年比2008年增长部分的50%,用于补助大兴区和通州区。并按照规划占地面积、实际征地面积、实际征地年限、征地镇常住人口等因素,在通州区与大兴区之间进行补助资金的测算与分配。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望借助中关村的扩容和整合,实现再次腾飞。

  抢占科技制高点

  北京建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其中一大手笔就是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以此占领科技制高点。

  据介绍,建设中的未来科技城地处北京市北六环与京承高速交界处,占地10平方公里,是由神华集团、中海油、国家电网等14家重量级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研发机构集群,专门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摇篮。

  “与中关村示范区以民营企业为主不同,未来科技城是以大型央企为主。”梅松介绍说,这里将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国内乃至世界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他说:“如果说中关村是产学研相结合加民营机制的话,那么未来科技城就是央企加世界一流技术的结合,其对北京打造全球创新中心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未来科技城落户昌平区,无疑将给昌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多年来,由于毗邻城区,房地产业在昌平红红火火,但“有城少业”的尴尬一直使该区经济社会难以协调发展。在得知科技城项目有意落户后,昌平毫不犹豫地调整了用地规划,将原先规划的低密度住宅区,调整为未来科技城用地。

  据昌平区区长金树东介绍,未来科技城建设包括创新、开放、人本、低碳和共生五大理念,未来科技城是一个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科研创新环境和美好舒适生活的综合之城。根据园区建设工作方案,未来科技城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并初具规模,届时将形成“一心、两园、双核、四轴”的主体空间结构。其中,“一心”指沿温榆河的生态湿地绿色空间;“两园”指园区将分为南北两大产业园区;“双核”为园区配套的公共服务中心,温榆河以南为主公共服务核心区、以北为副核心区;“四轴”为生态轴、产业轴、休闲轴和文化轴。未来科技城对昌平区的辐射作用可见一斑。

  “为把未来科技城建设成为北京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又一超强引擎,北京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孟景伟介绍说,国内所有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在这里都适用,未来科技城对科技企业和人才的优惠和扶持力度,可以说是“无限大”。

  辐射京津冀都市圈

  在孟景伟看来,“北优南拓”也好,未来科技城建设也好,这都是北京市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进行的内部优化布局。对外部而言,北京要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辐射作用,在北京、天津、河北之间有效融合、错位发展,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梅松对此也有同感。“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相互竞争。然而,近几年来3省市对各自的发展定位进行了重大调整,基本具备了协调发展的条件。”他说,一方面,天津、河北放低姿态,努力做好北京的后花园。河北提出城市群发展围绕京津地区的定位,天津也提出要为北京提供金融、会计、技术等深层服务,共同打造世界城市。另一方面,北京的发展也需要津冀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要向河北转移,要与河北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实现水源保护。同时,要借助京津“双城”和空港、海港“双港”优势,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梅松分析说,伴随着北京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转型,北京与周边地区的能量交换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北京生产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从全国的资源聚集,现在服务型经济的稳定增长取决于其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扩大对国内(包括周边地区)和国际的服务已经成为保证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生产型、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向周边地区经济辐射,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同时,这种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与周边地区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以技术辐射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服务也将成为保证大首都经济圈形成最强有力的纽带。

  有消息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尽管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还在批复之中,但京津冀的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区域经济增速在全国继续领跑,2009年京津冀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502.29亿元,增速达到11.9%,分别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1.5个和1.2个百分点;区域财政收入回升幅度最大,2009年京津冀财政收入从一季度下降3.1%回升到全年增长13.9%,回升了17个百分点。

  随着北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和世界城市的建设,北京对京津冀都市圈的辐射作用将越来越大。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