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债危机的另一个视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 01:47  第一财经日报

  张雄飞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令投资者目不暇接。经受了前一波冲击的投资者惊吓之余纷纷撤出欧元的投资,市场甚至开始怀疑欧元的前景。

  问题在于,希腊以及其他欧洲四国(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政府财政困境由来已久,为什么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所谓有经验的机构投资者,到5月份才似乎恍然“发现”呢?

  列举起来原因有很多。比如,各国政府对债务的不充分披露;政府巨大隐形债务(比如对养老金的担保)很难明确衡量;在信用充分、流动性充沛时,投资者的风险胃口变得过大;统一货币导致欧元区内部信用充分流动,欧元区银行更倾向贷款给欧元区实体,因为地理上更近,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等等。

  瑞信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欧元区的功能与银行在信贷繁荣时期滥用的债务抵押债券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工具非常相似,这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这场危机的根源。

  先简单介绍一下CDO如何运行:本质上,它是一种允许银行家聚集各种不同贷款(如抵押贷款)的金融产品。简单地说,银行把不同品质的贷款捆绑在一起,再依不同信用品质做资产包装和分割,划分不同信贷级别的组别(tranche)销售给投资者,其中最好的组别(senior tranche)往往比组成它的贷款享有更好的评级,利率也更低。用银行业的行话说,CDO的作用就是“信用增强”,将危险的债务变成看上去更安全的债务。这就好比一根混了不同品质的肉做的肉肠,卖得比原来的肉价还贵,而消费者永远也搞不清里面用的是什么肉。

  在1999年欧元区正式成立前,欧洲各国政府是各自借贷,各国国债的市场利率反映了各自的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汇率风险。那时市场自然对希腊债券要求的利率就要比实力强大的德国高得多,换句话说,投资者那时还可以区分优质肉和劣质肉。欧元区成立后,欧元区表面看上去与CDO并不十分相像,因为欧元区各国政府从未尝试过“捆绑”发行它们的债务,相反,欧元区政府仍继续独立发行本国的债券,换句话说,投资者买希腊债券时知道那是希腊政府发行的,只是换了以欧元为单位而已。

  风险差异消失源于新成立的欧洲央行,它决定在贴现窗口对成员国的主权债券一视同仁,就像CDO中被认为最好的组别(tranche)一样。这样,变相地,央行在做CDO香肠了。

  所有的欧元国家都在用差不多的利率借钱,享用着和实力最强的德国一样的低利率,特别是实力较弱国,享受了这种“信用增强”的好处。由于这个政策,投资者也用几乎相同的方式对欧元区各国的债券进行定价,央行在做“肉肠”,投资者对里边的优质和劣质肉也就失去了鉴别力。对信用偿付实力强大的德国,利率可能变化不大,而对那些实力弱一些的国家则无疑是一个大好机会,加上危机前信用标准的松弛和流动性的泛滥,银行也乐得贷款给“邻居”,反正享有欧洲央行一视同仁的贴现。

  以极低的利率借钱,无疑对这些国家来说是难以拒绝的诱惑,欧元区国家大都以极好的社会福利著称,旅行到欧洲的人往往惊讶于那里富足闲适的生活。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爱尔兰四国经济水平尽管在欧元区里属于相对落后,但生活水平在危机前提高极快,西班牙工资水平甚至直追它的发达邻居——法国。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水平,看似天堂的福利待遇和过高的消费水平是以债台高筑为代价的。

  通过这次危机,很多人意识到,欧元区的缺陷在于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作为一个货币整体,央行在其贴现窗口对各成员国主权债券一视同仁,在政治上情有可原,但欧元区缺乏一个统一的财政部,各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却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统一的货币政策。

  在这次危机之后,这种体制建构上的缺陷暴露了出来。如何亡羊补牢,牵扯到多方利益关系,恐怕不是立刻可以补好的,这大概也是市场一直以来看空欧元的原因吧。

  (本文为与美国华人金融协会TCFA合作专栏文章,作者系协会成员、美国穆迪公司副总监,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