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美延缓加息
拖不出经济复苏
不久前还号称走出困境的美国经济,如今却面临着增长引擎熄火的风险不确定性。7月6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6月非制造业指数下跌至了53.8,结合当前依旧深陷泥潭的失业率、低于预期的房屋销售率和消费支出以及创8个月新高的储蓄额等,这一系列数据的发布,似乎显示出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之迹象。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警报一直响声不断。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经济更显颓势;被誉为全球经济新引擎的中国经济也出现了通胀预期增强、PMI走弱等增长放缓的迹象。
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走势,一向特立独行的诺奖得主克鲁格曼认为,美国需要采取任何可能的非常规措施。而自称鹰派立场的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费希尔则表示美联储可能将重启量化宽松计划。
全球经济似乎处于首尾难以相顾的复杂局面。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正昭示出倚重凯恩斯刺激计划所带来的颠覆性破坏,督促诸多赤字高压国家回归中性财政,并号召各国在G20会议上达成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声明;然而,各国经济涌现而出的复苏受阻使各国政府又对财政刺激心存侥幸。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货币的祸害对全球经济复苏的破坏性丝毫不亚于过激凯恩斯计划。
当前接近于零的联邦利率和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供给,严重阻碍了美国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
定量宽松的非常规货币供给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易获性,使金融机构无需在货币市场拆借资金就可以满足流动性需求。即金融机构从央行廉价获取流动性,然后投资于国债市场,压低并扭曲国债收益率曲线。这实际上使得美国国债收益率产生了较高的风险贴水。而扭曲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使金融机构很难为风险资产进行客观合理的定价———相对于同期国债,私人部门的债券利率定价过高,则私人部门难以承受,定价过低则无法覆盖风险敞口,或将为金融机构带来不良资产。
此外,定量宽松货币供给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高价格,既加重了通胀又抬高了私人部门运营成本;同时,金融机构投资活动过度集中于虚拟市场导致了信用创造的下降,不可避免地牵制了私人部门的发展。
由此可见,如果说欧债危机显示过度凯恩斯计划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的话,那么当前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就业率难有起色,映射出了货币的祸害。正如伯南克在其《大萧条》中所言,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效应不在于刺激计划本身,而在于新政客观上为美国私人部门的内生性复苏提供了支持。因此,为全球经济复苏扫除障碍,当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回归中性,这有助于降低私人部门内生性复苏的障碍,提高市场对风险资产的有效定价,促进信贷创造;而在利率等政策上一味地回避,不仅难以支撑经济复苏,而且或将拖垮全球经济复苏。
□刘晓忠(上海 学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