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市进入胶着期 调控之弦不可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8日 02:47  金融时报

  刚刚进入7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迎来持续酷热天气,京城更是打破了60年同期气温最高纪录。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股市、楼市的低迷——上证综指半年跌幅近三成,至今仍在2400点上下挣扎;楼市成交量与年初的火爆相比更是跌至冰点。蛰伏于这两大投资与投机市场的资金,一时间似乎进入了深度冬眠。

  有人说,股市无起色,证明楼市调控尚未真正见效;也有人说,房价下跌之日将是股市迎来回暖之时。个中理由,不一而足。如果单从资本的逐利本性来分析,这样的判断或有一定道理。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置身舆论漩涡中的房地产行业,因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同时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复杂程度又远远超过了股票市场,因此,任何一种单一分析作出的判断和得出的结论,都很难给当前楼市乱象以精准合理的解释。

  房地产新政的实施,让如脱缰野马一般狂飙的房价暂时止住了脚步,也让越吹越大的房产泡沫悬在了半空中。但是,对于此轮调控落拳点的范围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期间是否会出现反复,人们尚存在不同看法。有人担心政策执行不力成为“空调”,有人怀疑政府调控信心;有人忧虑房价下跌拖垮中国经济,有人警告泡沫不灭将引发更大危机。于是,有人想“出货”,有人想“抄底”,但更多的人则是处于观望当中。

  事实上,“新国十条”颁布近3个月以来,各地楼市异常冷清的成交情况已经对政策作出了应激反应。统计显示,6月份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75%、67%、67%和76%,成交套数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4。另有来自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6月成交环比5月也下降了14.9%,并且这一走势短期内恐难以改变。

  楼市的低迷反映在买卖双方的僵持,而这一胶着状态也恰恰证明:政府调控措施还远未取得实效,因为房价还高高在上,楼市泡沫仍未刺破。不过,一个好的现象是,公众对未来房地产走势的心理预期已经发生改变。某机构近日发布的一项今年二季度购房者消费调查研究表明,有六成购房者认为未来房价将下跌。这与去年底、今年初大多数人看多楼市而急于入市的心态有了明显不同。与此同时,来自官方的声音也支持了这一判断。先是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加强调控政策落实力度,绝不能松劲”,后有国土部部长预测“房地产市场一个季度以后将面临全面调整”。一位从事地产研究的专家则明确表示,房价会从今年四季度一直跌到明年一季度。不过,对于价格回落到什么程度,各方都表示“很难说”。

  很明显,预测房价的跌幅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同时也没有太大意义。它与

  CPI和股价不同。CPI一旦偏离预定目标,政府可以相机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股价的高低则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虽然股价大跌会让企业市值缩水、投资者血本无归,但对经济运行不会带来直接威胁。而房地产则不同,在一个成熟的、具有消费品属性的住房市场中,人们可以用租售比、价格收入比等指标衡量房价的合理性;但在一个开发商攫取暴利、投资客靠炒房发财、地方政府视土地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市场上,“存在即是合理的”,房价只不过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并且波幅巨大。更何况,房地产与诸多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也正因为此,政府在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时不得不慎之又慎,而调控之手一旦松劲,楼市就会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助推下制造出更大的泡沫。

  其实,政府调控楼市的根本目的并非将房价打压在某个具体价位上,或者一定回落某一百分比,而是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竞争充分的市场,让房地产回归其居住的本来属性,而不是成为一部分利益群体的赚钱机器。然而,在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这场楼市调控的攻坚战注定是艰难的,甚至是长期的。

  首先,被视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在过去依靠投资拉动GDP高速增长阶段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特别是房价高企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其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同时,由于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在当前经济复苏曲折超预期、宏观调控面临“两难”情况下,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对政策的干扰都在加大。因此,如果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依靠拆迁、卖地、盖房子拉动GDP”的发展方式,楼市调控将很难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在土地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过于依赖出让土地收入和相关税收,这使得中央政府对楼市的调控很容易在执行过程中走形。以北京为例,有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90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45%,对GDP的贡献为8%。在这一体制安排面前,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让房价回落的动因,甚至乐于看到地价推高房价的景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日益庞大,已对商业银行信贷构成威胁。要想使这一潜在风险得到化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土地财政现状,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以釜底抽薪令土地价格降温。

  在当前流动性庞大、资金炒作氛围浓厚的情况下,还必须看到,调控政策要有堵还要有疏。如果实体经济不能持续回暖,企业盈利前景不甚乐观,垄断行业门槛依然高筑,面对通胀风险,这些资金很难从楼市撤出。“新国十条”虽然封堵了新资金的进入,但对于盘踞在楼市中、寄望于房产升值的投资、投机者来说,并没有太多的钳制。而且,对于有着刚性需求的众多购房者,除非供给得到有效扩大,否则在投资需求受到抑制的同时,其刚性需求也无从释放。

  说到底,楼市调控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房价回归理性仅是调控取得成效的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解决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当前楼市已进入胶着期,无论调控政策还是执行力度都不能松动,否则不仅功亏一篑,甚至会以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代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