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变发展导向:股份制银行寻求内生性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6日 04:15  金融时报

  记者 牟龄

  不论是“二次转型”还是“二次腾飞”,都可以看出中小银行对增长方式的考量,正在从原来的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其核心是走较低资本消耗、高收益的发展新路,通过内生资本的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一直饱受资本压力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只有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调整业务结构,提高银行定价能力,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才能彻底改变以利差为主要来源的盈利模式,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

  2010年6月底,持续的银行集体再融资尚未落幕,一场揽储大战又迅速席卷中小银行。去年信贷投放超常增长潜伏下的“负面”效应逐渐浮出水面,急待补充的资本金、超标的存贷比、不断增大的风险隐患,成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承受之重”。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再融资和“热火朝天”的高息揽储,市场对银行发展模式的质疑之声也再度响起,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能否带来银行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资本压力沉重倒逼银行加快转型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信贷增速创近10年来的新高。信贷的快速增长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保持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势头,但也让不少银行重新陶醉于以往的规模扩张,一时间,银行纷纷将工作重心转向积极发展批发业务,抓大户、垒大户的问题突出,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再次增强。这种对传统业务的回归,使银行战略转型面临尴尬困境。

  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远去的市场环境下,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要求,实际上银行转型的压力不仅丝毫没有减弱,反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进一步加大,继续推进银行转型也显得比以往更加迫切。

  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逐步提高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要求。目前,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0%,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2009年,信贷高速扩张大量消耗资本金后,股份制银行被迫密集融资。虽然目前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达标,但只能说勉强“及格”。可以预计的是,“后危机”时代的资本监管只会不断继续加强,而目前银行的资本状况能否一如再融资时所希望的那样,支撑未来两到三年的发展,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在资本约束不断加强的同时,我们看到的另一个景象是银行正在告别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去年股份制银行信贷平均增速超过30%,但并没有换来盈利的同步增长。由于利差收窄,银行利润增幅普遍下滑至近年低点。这一方面说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不断走向深化,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盈利结构依然十分单一,导致内生性增长乏力。如何加快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股份制银行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和挑战。

  另外,对于今年银行经营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忧是,防范不良贷款的反弹。2009年信贷超常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如果不良贷款出现大幅反弹,将会严重侵蚀银行资本,恶化银行经营状况。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更需要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做到风险适度、结构合理,持续稳定增长,从而更好地抵御复杂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

  

  树立价值导向 寻求内生性增长

  相对于国有大型银行,由于中小银行趋利动机更强,因此一直以来对规模的偏好也更加突出。今年一季度,股份制银行平均存贷比超过77%,远远高于国有银行61%的平均水平,很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但正因为如此,随着资本约束不断加强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对中小银行经营空间的挤压也更大,面临的困难也更多,由此也迫使中小银行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认真的反思。

  去年底,针对多年高成长之后出现的增长乏力,招行率先提出了“二次转型”,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控制财务成本、增加价值客户、确保风险可控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集约化经营,切实促进业务发展模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进而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独有偶。一直以速度见长的民生银行,也在今年重新确立了银行战略定位,明确提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并表示力争通过3至5年的时间,把民生银行办成最具特色的银行、效益最好的银行,实现银行的“二次腾飞”。

  无论是“二次转型”还是“二次腾飞”,可以看出中小银行对增长方式的考量,正在从原来的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其核心是走较低资本消耗、高收益的发展新路,通过内生资本的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一直饱受资本压力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只有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等低资本消耗业务,提高银行定价能力,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才能彻底改变以利差为主要来源的盈利模式,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

  在新的转型思路下,由于具有资本消耗低、议价能力高的特点,中小企业成为了银行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的共同选择。率先在小微金融领域发力的民生银行,面向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私营业主推出的“商贷通”,以资本收益率为考核指标,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平均利率上浮达到20%,资产质量优良,并有效地优化了银行的贷款利率结构。2009年年底,“商贷通”贷款余额448.09亿元,占个人贷款余额的比例达到27.3%,获得了快速发展。

  同样,招商银行为持续提高资本回报率,在零售银行方面不断加大零售贷款产品创新力度,从房贷扩展到经营贷款、消费贷款,推进零售业务多元化;同时,通过加强客户的资产配置和综合化财富管理服务,大力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加大对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力度,实现了零售非利息收入的稳步增长。

  内外多种因素转型仍面临诸多制约

  从2005年开始,银行开始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但是,由于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转型的推进实际上并不理想。

  2009年,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在零售银行转型之路走得最远的招商银行,陷入了中期业绩下滑超过30%的窘境;同样,为了改变单纯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民生银行率先在业内推行的事业部制改革,也曾遭遇到众多质疑。这说明深化转型不仅需要银行自身转变发展观念,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市场经营环境、金融创新环境的逐步改变和开放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和配套。

  今年,在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营方式的过程中,依然会面临诸多制约。比如,在社会资金供大于求的状态下,国内银行业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或许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很难改变;又比如,由于社会金融消费观念的不成熟,人们有关商业银行有偿服务方面的意识比较单薄,银行收费业务的社会接受程度较低,对银行发展收费型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依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深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政策层对银行综合经营依然存在诸多限制。在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支持上,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自主权上,推动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上,都有待进一步配套与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是银行经营模式重要的前提条件。相信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将推进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向纵深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