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垄断已使宏观调控失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3日 09:15  中国经营报

  张荣旺

  观察VIEW

  中航证券北京资产管理分公司的首席研究员张永民对狂跌的股市也有些“迷惑”了。

  “日本式的通缩是否会在中国重现?”他在自己的圈子中发起了这样的讨论议题。因为他和一些实体企业的老板聊天时发现,老板们认为实体经济出现了通缩。也就是说实体经济将面临产品价格下跌和减产收缩的压力。

  按照通货紧缩(deflation)通常的定义,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5月CPI指数是3.1,该指数已经连续11个月上涨了。表面上看,中国面临的似乎是通胀压力,而不是通货紧缩。

  再回头看,2009年年末国内信贷数量高达49.6万亿元,相比于2008年末的37.9万亿元增长30.71%,狂热的放贷让当年国内货币与准货币增长了27.58%。“超发货币迟早会引发通货膨胀”,著名经济学家、货币学派的祖师佛利德曼的理论警告让通胀预期火上浇油。

  一面是公众的通胀预期,一面却是实业的通缩担忧。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的严重失效。

  实际上,伴随着国内信贷大放水,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更异乎寻常地增长了37.7%。活期存款的异常增长,反映的现实是实业投资信心的缺失。尽管今年以来,央行连续采取了数量化的紧缩策略,但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依旧居高不下。截止到今年5月底,企业活期存款余额高达19.8万亿元,这相比于2008年底的13.2万亿元增长了50%。

  2009年信贷放水,落寞的是中小企业,受益的是垄断国企;2010年退出策略,目标指向是地方政府融资和房地产,受伤的却又是中小企业。

  考察国内垄断而缺乏创新的国有银行的放贷模式不难发现,2009年的信贷大放水让垄断的国企盆满钵满,以低资金成本囤积了大量现金。今年初不断出现的央企地王就是其钱多作怪的表现。

  意识到货币超发的严重后果,央行持续采取了量化策略(发行央票和上调法定准备金等)收紧措施。各家银行资金立马捉襟见肘,此时银行最佳的策略自然就是收紧规模小而风险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央行并没有采取加息的紧缩措施,拥有大量现金或活期存款的国企并没有归还低成本贷款的动力。与此同时,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却不能通过稍高一些的利息获得银行贷款。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悄然诞生。

  实际上,挤出效应已经在一些先行指标上显示了出来。2010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低于上月1.8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虽然仍位于临界点——50%以上,似乎表明了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趋缓。但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却已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企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6月,企业新订单指数为52.1%,与上月相比下降2.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明显回落,为2009年3月以来最低点,虽然仍位于临界点以上,但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减缓趋势已现。

  尽管猛烈的信贷放水刺激了短期的投资冲动并促进了增长,但畸形的信贷流向造成的后果却是:民众产生了通胀感觉(由于人们的收入增长没有超过部分物价上涨)和恐惧,实业界却更加担忧通货紧缩。

  通胀预期和紧缩担忧,冰火两重天的调控后果既反映了策略的失当,更透露了垄断集团的“霸气”。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中国需要进行一次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这种结构性变革主要是拉动内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减少对全球市场的依赖。而这一模式只有在如下条件下才能实现:政府更多地投资于服务业,政策向服务业——向中小企业以及私营部门的发展——倾斜。

  现如今,也许应该再加一句:如果不能解决垄断问题,即使有大量倾斜于中小企业的政策出台,一轮轮的宏观调控恐怕都会沦落为一个个“养猪——杀猪——再养猪”的轮回。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