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制造”压力下的国别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 20:37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李会报道

  一项22国民调显示,中国国际形象总体积极,部分国家对中国印象较负面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一份年度全球态度民意调查,调查分为9部分。来自22个国家的超过2.4万人接受了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的国际形象总体积极。

  不过,调查同时发现,日韩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较负面。对中国印象最不好的是日本,为69%。其次是土耳其和德国,均为61%。在法国、韩国和印度,分别有50%、56%和52%的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

  对此,专家分析指出,除了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偏见之外,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很多国家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身为“经济竞争对手”的角色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度较低也在情理之中。

  中印德的制造大国之争

  皮尤发布的这份报告指出,在经济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重要地位超过美国。从战略上看,44%的印度人视中国为“敌人”。

  其实,中国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很多优势都是重叠的,与此同时,制造业对于中印两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是相似的。

  中印同为人口大国,于是低廉的劳动力成为发展制造业的优势,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是解决就业的最主要途径。于是,发展制造业成为两国不得不大力推动的策略。

  太多的相似性恰恰成为冲突的根源。

  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2007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制造业“在未来3到5年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现在,时间刚好过去三年。中印两国在吸引国际巨头设立制造中心方面的竞争正在加剧。

  与此同时,在印度国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对其本土企业正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最近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印度“封杀”中国电信设备。而业界对此的分析则是,印度3G即将发牌,在即将到来的印度3G建设中,印度运营商不可能离开中国企业,否则国外厂商只能选择更高价格的欧美厂商3G网络设备,这对印度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中德之间的竞争就更为明显。

  德国多年来一直位居出口第一的位置,就在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占全球近10%。

  中日韩经济之争

  与印度、德国的态度相比而言,日韩两国的态度引起国人更大反响。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环球网也发起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非常有意思,有95%的受访网友对日韩的印象较为负面,持正面印象的受访网友只占5%。

  有网友写道,如果民调对象是中国人,那么“最厌恶的国家肯定是日韩两国”。很多网友表示中日历史原因影响到他们对日本人的看法,有网友写道,“认为日本在中国人眼中是负面形象的将会有99.9999%”;对于韩国,大多数网友则认为“韩国一直敌视中国”,这一点“非常令人反感”。

  事实上,除了民族情绪,经济方面的冲突也成为彼此形成负面印象的重要原因。正如一位环球网网友说日韩对中国印象不好是“正常现象”,这是中国日益强大使这两邻国有“威胁感”的表现。

  “经济竞争和偏见应该说是主要原因,日韩以及印度都是出口大国,与‘中国制造’存在较为严重的竞争,加上同处亚洲地区,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竞赛不可避免,导致对中国存在偏见是很正常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李春顶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竞争,在船舶制造领域有着极为明显的表现。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分析师梁志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目前就造船总量来讲,韩国第一,中国第二,互为最大竞争对手。“以载重吨计,预计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很有可能超过韩国,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然而,从综合竞争力指数来看,中国仍然与韩国和日本有着8-10年的差距。

  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统计,以2010年5月底中日韩手持订单量来对比,中国以19261.6万载重吨占据世界38.7%的市场分额;韩国以16622.7万载重吨占据33.4%的份额;日本则以9393.4万载重吨占据18.9%的份额。中日韩手持订单总额占据世界市场的91%。

  “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这一问题。”李春顶又特意补充指出,寻求这些国家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的原因,我们也必须看到,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也确实在制度和法治建设以及竞争中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逐步发展完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