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股市扮演“打假斗士”角色的夏草,现在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他从一名讲师变成了券商的顾问,在丧失了独立性之后,他的打假揭黑行动还能继续吗?
夏草角色变了,但性格没变。 (彭暾/图) |
今年初,38岁的夏草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一名讲师,变身为华泰联合证券(上海)研究所的后台财务顾问,工作地点于是也从偏远的上海青埔区,到了繁华的陆家嘴。
自7年前来到上海这家学院起,夏草就一直不间断地撰写了上千篇财务揭黑文章,被媒体誉为“财务侦探”。他曾是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在该中心解散后,他继续单枪匹马战斗,引起了证券市场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的极大关注。2008年,他的人气达到顶峰。
虽说他的“打假”角色使其多年以来支持者甚众,但很少得到过体制内机构或名流的公开驰援。有人说,在中国,财务揭黑这个行当就像是足球场上的禁区,莽撞地充当斗士的结果可能是“犯规”,并极有可能吃到“红牌”。
而在去年年中,一家机构意外地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一家猎头公司找到夏草,邀其加盟华泰联合证券的上海公司。华泰联合证券的前身是总部在深圳的联合证券,在华泰证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于去年9月更名为华泰联合证券。
夏草的朋友大都建议他原地不动,继续呆在学院。“也只有学校能最大限度容忍他的直性子,他这是在‘骑驴找驴’。”夏草的一位朋友说。
他的朋友其实并不多,仅限于国家会计学院关系较好的几个同事和在财务审计行当志同道合的一些专业人员——会计视野论坛往往是他们的“红娘”。
不过,西南证券研究员王大力就极力鼓励夏草“换个视角看问题”。王大力是夏草在学院的前同事,2008年4月加盟西南证券。“其实最终拿主意的还是夏草自己,他更像是有了答案,来朋友这里寻找顺水推舟的支持。”王大力说。
夏草最后坚定了跳槽的决心,与他对华泰联合证券一位负责人的印象有关——他也对资本市场上的欺诈行为深恶痛绝。“知音难求。”夏草说,“我们一拍即合。”
打假斗士今何在
◎赵瑜纲 《基金黑幕》报告撰写人。他原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人员,离开后,先后加盟大通证券和某基金公司,现状况不明。连当年他最亲密的朋友,也早与他失去了联系。
◎蒲少平 银广夏骗局的揭露者。他原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研究员,现为证券投资人。
◎刘姝威 她的一篇600字的内参文章,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现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当时我就差到他们杂志社门口静坐了”
他时常一边以“能在上海滩这种地方立足,就已经很不错了”的句式来安慰自己,一边内心又对自己有莫大的期望
与其说夏草想尝试新的人生,不如说他是和生活妥协。
夏草本名郑朝晖,2002年来到上海。这一年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立的第二个年头,该学院是中国仅有的三家会计学院之一,曾因朱?基的题词“不做假账”而名声大振。
在学院任教期间,他的收入并不高,但到了联合证券后,用他自己的话说,薪酬水平“比在学院高很多”。
夏草的生活很单调,朋友少,更没什么应酬。他的时间极为规律,下班回家或是翻看杂志,或是陪妻女看看电视——他的太太不上班,为全职太太。
以前在国家会计学院任教,离家较近,而现在,他每天都要有两个小时的地铁生活。他时常一边以“能在上海滩这种地方立足,就已经很不错了”的句式来安慰自己,一边内心又对自己有莫大的期望。
在2008年之前,由于他的福建莆田口音很重且语速太快,而学院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体系又极为严格(几乎每堂课下来都要打分),这决定了他每月所授课次较少,工资自然也高不起来,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但2008年5月他在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的一次出镜,使他的生活出现了戏剧性变化。
央视的放大效应使得夏草“财务侦探”的名声大噪,并引发了全国媒体的跟踪报道。不久,夏草在学院的课程安排多了起来,这使他喜出望外,其月工资很快超过了万元。但一些媒体认为这是夏草财务打假给学院带来压力的结果,言外之意是,学院想通过给夏草安排紧凑课程的办法,分散他打假的精力。
但据夏草的一位同事表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夏大慰始终对夏草的行为表示支持,但一些中层领导确实受到了某种来自外界的压力。
夏草非常不愿意看到媒体对给他提供饭碗的学院评头论足,两年后忆及此事,愤慨之情仍然溢于言表,“当时有家媒体把我捧得很高的,但把学院几乎置于我对立面,当时我就差到他们杂志社门口静坐了。”
这的确是个难题。他喜欢媒体,但又担心媒体给自己、家人或朋友带来“伤害”。这也是他对央视心存感激,而对其它电视台心存戒备的原因。
“他是一个内心极为矛盾也非常敏感的人,”熟悉他的一位会计界人士说,“但越是小心翼翼,事情越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演进。”
2008年的漩涡中,他在厦门大学的博导、中国会计界泰斗级人物之一的黄世忠给了夏草“远离媒体,专注学术”的建议。他听了进去,但没能坚持多久。不过,他的媒体曝光频率降了下来。更多时候,他成了一些财经记者的“隐形顾问”。夏草一开始享受这种感觉,但很快就厌倦了,“一些记者纯粹在抄袭我的文章,”夏草说,“记者能赚得稿费,而我呢?”
“有人称我是‘财务界的马诺’”
“我没有接触过刘姝威,但后来再也没看到过她写的财务质疑文章,而只看到了她在体制内的如鱼得水。”
“曾有人分别称我为‘财务界的王海’、‘财务界的宋祖德’、‘财务界的芙蓉姐姐’”,夏草说,“不久前有人称我是‘财务界的马诺’,真让人哭笑不得。”马诺是他常看的一档电视节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
尽管已跻身于名人行列,但夏草并没有因此获益多多,反而有不少的麻烦接踵而来。
夏草今年会出三本书,算起来,他的著作将近十本了,其中大都为他撰写的财务打假文章的结集。
但他的出版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一来,曾有出版社受到压力,在决定出版之后变卦,取消合作;二来,这些作品集销量一般,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的图书销售最好,单册也不过1万余本,版税也只有8%(即以40元的定价计,每本书的税前收入为3.2万元);三来,鲜有人愿意为他写序或在媒体上公开推荐,包括他的导师黄世忠。“我能理解,这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因为意味着肯定我的行为,并与我站在同一队列。”夏草说。他于2008年8月出版的《财务揭黑》一书,序言作者是南方周末记者。
夏草很多时候会提到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刘姝威,当年她曾因一篇600字关于蓝田股份财务黑洞的内参文章而一夜成名。“我没有接触过刘姝威,但后来再也没看到过她写的财务质疑文章,而只看到了她在体制内的如鱼得水。”他说。
“夏草对刘姝威其实充满艳羡之情,”夏草的一位同事称,“他非常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所有人尤其是体制内的认同,至少可以赢得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独董的机会,但这显然是一种奢望。”
在2008年夏草掀起的打假旋风中,有网友称“应将夏草调入证监会发审委”。事实上,夏草当时确曾引起过证监会的关注,证监会办公厅于这一年8月13日印发的一份简报,专门就“夏草现象”做出说明,称应“重视市场专业人士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关注”。夏草通过有关渠道得到这份简报时非常开心,但他对境遇可能有所改观的预期并没有实现。
夏草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是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这些国际级会计事务机构,内部培训教材有时会用到他的一些方法和案例。
不过,他的“粉丝”仍大都是会计界的草根,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粉丝以见到并听过夏草的课程而津津乐道——尽管他的普通话只能听清楚六成。“粉丝对他的喜欢更多来源于一种职业精神的感召,”一位会计界人士称,“他们可能一边为客户包装和粉饰着报表,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嘛,但心里又很不爽,看到夏草坚持打假时又觉得很痛快。”
“财务揭黑最重要的是独立性而非专业性。”夏草说。但在他加盟券商之后,还能保持他的独立性吗?
“也许我很快就会离开,谁知道呢?”
他每天都会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和文章,而自己对文章加密的后果是他割裂了与媒体间的互动。这令他很是头疼。
有人调侃道,夏草进入华泰联合证券后,财务揭黑领域只剩下“半个斗士”了。夏草说他正加大对蓝筹上市公司的研究力度,因为中小上市公司造假应接不暇,“抓大放小”要更有价值。
夏草的角色变了,但性格没变:率真、偏执、据理力争,他最爱的事情也没有变:上市公司打假。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喜欢泡在网上,看新股招股书,发现其中晦涩或可疑之处,然后很快写成文章,贴到中国会计视野论坛网;其发帖频率与之前无异,一天在5条以上。“我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夏草说,“前不久我们公司的一位研究员,看了我的分析文章后,取消了对一只家电股的推荐。”
这也是好多人并不知道夏草已经换了东家的原因。夏草5月17日在会计视野论坛网发了一个帖子,内容是在港上市的中国忠旺针对夏草的财务质疑文章发来的“撤稿函”,该公司是中国最大工业铝型材生产商之一。
这表明,作为版主的夏草不但没有向他所质疑的上市公司妥协,反将对方的“招数”公开。帖子发出后,有人跟帖建议夏草注意安全,“你断别人财路,小心人家断你生路。”
7分钟后,夏草跟帖回复道:“不要怕,打黑进行中。”
但夏草的另一位朋友表示,夏草继2008年向海通证券开炮、直指其保荐项目频曝黑幕后,特别是加盟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这半年间,并没有再质疑过券商,“他虽然6月中旬不亦乐乎地将国信证券PE腐败案的所有新闻都贴到了会计视野论坛里,”这位朋友说,“但毕竟不是他自己所写的质疑文章。”
尽管如此,夏草的朋友仍为其捏一把汗,担心他在新征程上走不远。其实夏草所能做的改变只是不再更新博客,或是将会计视野论坛里撰写的一些打假文章“加密”,但他内心还是非常希望媒体关注他,尤其是关注他所质疑的上市公司——他每天都会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和文章,而自己对文章加密的后果是他割裂了与媒体间的互动。这令他很是头疼。
夏草并非没有判断错误的时候。他坦言做一个“书斋男”的弊端,这正是他决定加盟华泰联合证券的原因之一。而他的可爱之处在于,自己从不做股票投资。
但他有时也会自我怀疑,“券商这个行当说到底靠的还是吹牛皮。”他说,“也许我很快就会离开,谁知道呢?”
“离开后还有可能回到学院全职任教吗?”
“不可能了。”他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