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杯“品牌大战”击中“中国制造”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 06:14  中国经济网

  在外人看来,国人对于世界杯的狂热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不明白的是:中国足球缺席世界杯赛场,你们还在看什么?但对于全球普及率最高的足球运动来说,世界杯有理由让全世界狂欢,无论你是“英迷”、“意迷”、还是“阿迷”。

  如今,在2010南非世界杯赛场上,“世界杯与中国无关”之类的话已不再正确,除了足球,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也许正成为国人心中最好的慰藉。

  世界杯激战正酣,中国商机尽显。此次世界杯最强音“呜呜祖拉”可谓抢足了风头,人手一个,而90%的“呜呜祖拉”是产自中国汕头;南非各地街头为转播赛事安装的大屏幕,也是由中国厂商提供,租用费高达110万美元;赛场上的新款用球“普天同庆”是由台资企业设在江西九江的厂房制造;其他球迷用品诸如手机链、钥匙扣、足球、假发、国旗、荧光棒、帽子、墨镜、望远镜等早已成为“中国制造”“席卷”世界杯的标识,不胜枚举。

  中国公司更在世界杯80年历史上首次成为官方赞助商,哈尔滨啤酒、英利集团相继成为2010FIFA南非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及赞助商。值得一提的是,英利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毋庸置疑,“中国制造”与世界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制造”在世界顶级赛事的频频亮相,一方面缘于出口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也缘于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而恰恰问题也出于此,价廉的商品导致“中国制造”总是绕不出低端的怪圈,世界杯亦如此。

  相比于VISA、索尼、麦当劳、阿迪达斯等国际大牌,“中国品牌”在世界杯赛场的出现几率低的可怜。哈啤“入主”世界杯还是靠其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影响力。由此看来,中国品牌赞助世界杯之路任重道远。据悉,赞助世界杯的“起步价”是8000万美元,这仅仅是筛选的最低标准,此外,国际足联还要看赞助商的企业形象、品牌知名度等指标。与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相称的必然是影响力较大的大牌企业,并不是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还需以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为目标,而不仅仅是只制造遍地都是的低端商品。

  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企业不断突出重围,走向世界,进而“杀进”世界杯,令人鼓舞。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品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拿什么和国外竞争?答案是微薄的利润。在汕头、义乌,代工企业不断抱怨着:利润低、很难做。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光环下,恐怕无法掩盖企业转型的残酷现实。庞大的南非市场带给中国制造的也只是蝇头小利。南非世界杯一个大喇叭的售价约合17到53元人民币不等,但在中国国内,人们可以用5元人民币的价格轻易买到。中国加工厂的利润不足5%,大多数利润落入了国外经销商和进口商的腰包。吉祥物“扎库米”由中国制造,但显然其设计者和品牌推广者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力量,而中国制造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收入,这就是差距。

  尽管南非世界杯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商机,但仍无法化解中国企业的转型之痛。“中国制造”的困境,在上一届世界杯就已经显现,这一届表现得更为明显。难道在下一届巴西世界杯上,我们还要为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赢得可怜的利润欢呼吗?虽然企业发展不能以“问鼎”世界杯来衡量,但世界杯赞助商的头衔绝对可以证明企业的实力,包括创新力、品牌建设、国际化视野等等。甩开低成本模式,“中国品牌”勇闯世界杯的前景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年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