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市公布今明两年的医改实施方案,并明确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李继学 于洁
中国财经报
本报讯 北京市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明两年,该市各级政府将共投入卫生经费337亿元(含市发改委基本建设投入35亿元),其中市级156亿元,区县181亿元。
日前,北京市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公布了该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1年,北京市医改要实现“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四大目标。方案中,明确了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医保和个人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承担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北京市将建立可持续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占经常性财政支出和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保持合理的比重。新增的政府卫生投入将重点用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方面,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北京市将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所需人员、公用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所需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机制。规范公用经费项目与补助办法,进一步完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运用财政手段,鼓励和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
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政府投入重点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给予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传染病、精神病、中医等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据北京市财政局副巡视员师淑英介绍,北京市财政积极参与医改工作,资金的使用将坚持政府主导、供需兼顾、明确责任、转变机制等原则,通过“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得到长久发展。
据介绍,多年来,北京市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市和区县两级政府投入的卫生经费(含公费医疗经费,不含中央补助)从2005年的54.9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9.18亿元,年均增长26.17%,高出同期财政支出增幅5.64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5.39%增长到2009年的6.47%。
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市医改工作,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009年,城镇职工参保率达到94.2%,新农合参合率为95.7%,均超过国家提出的2011年达到90%的要求;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85%以上。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目前,国家规定2009年实施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北京市均已全面有序开展。
三是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实现城区、远郊平原和山区居民分别出行15、20、30分钟之内可及医疗卫生服务。截至2009年底,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3.55人、注册护士3.51人、住院床位5.1张,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市所有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药品实行招标采购。在全市394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常用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