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部双城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3日 07:04  企业家天地
中部双城记
《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5期

  策划 | 马纪朝

  文 | 朱哲逊 姜超明

  图 | 周立春

  站在横贯南北的芙蓉路上,陈志武的眼睛有些眩晕,这位从湖南茶陵走出的经济学家试图将童年记忆中的长沙地理与眼前车水马龙、直达湘潭的繁华大道联系起来。

  “我记得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坡,只有一家小餐馆,连柏油路都没有啊?”2009年7月,当身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陈志武应湖南省图书馆的邀请再次回到长沙时,突然发现,眼前的长沙“变化太大了”,到处都能感受到活力,“感觉就像一艘正在扬帆的船,我一点不怀疑她美好的未来。”

  但事实却是,如果此话放在15年前,甚至连长沙市政府内部的部分工作人员都会怀疑这个未来。

  十五年前,当时任长沙市委书记的秦光荣提出要把长沙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时,许多人对此都很不理解,甚至认为这只是一句口号。连政府内部部分人员都认为“提法过于超前了”。

  是啊,一个几乎没有重工业的中部城市,凭什么?

  当时的一些经济数据似乎为质疑者提供了证据。到1994年长沙全市的GDP总量也才250亿元多一点。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而那时的交通枢纽并不在长沙而在株洲,重工业则集中于湘潭。所有这些似乎都难以支撑“把长沙建成国际性大都市”的梦想,反倒更验证了外界对这一梦想的质疑。

  但秦光荣认为,长沙成为国际大都市有着很大的优势。他综合长沙的历史渊源、区位优势、发展态势以及长沙作为历史名城、湘楚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独具特色的优势断定,长沙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并不是梦想。

  2007年,阔别湖南9年的秦光荣以云南省省长身份回到长沙考察。当年其主持规划的“一江两岸,西文东市,六桥三环,山水洲城”城市建设格局,以及“出城四条线,六桥三个环,纵横二十四,建好停车场”的交通建设方案,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一位市民捧着一本秦光荣作序的书《走向新世纪》请他签名,秦光荣在扉页上写下了考察期间对长沙的唯一题词:“长沙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而最近的消息是,如今的长沙,已经悄然超越郑州,跃居中部第二大城市。即使与中部“老大哥”武汉相比,长沙的发展也不逊色——2009年,武汉的GDP是4560.02亿,而长沙则是3744.8亿元。15年前地区生产总值只有武汉一半的长沙,已经缩小到与武汉只有五分之一的差距。

  这就是长沙,一座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一座即使没有工业基础都能快速崛起的城市。

  忘记那个农耕特征的长沙吧,它曾经让长沙几乎不敢奢望能将工业在短暂的十几年内从小规模、低技术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现在,它不仅吸引了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等世界500强的目光,更孕育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

  同样在2009年,长沙的人均GDP达56620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首位,而在城乡居民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数据上,长沙都以不容置疑的优势占据了中部六省所有城市中的状元位置。

  而在一份由《瞭望东方周刊》与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市长协会等联合进行的调查中,长沙在文化号召、教育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执政、城市凝聚、社会和谐、商务吸引、形象传播、区域影响、信息推动等十大指标的综合城市软实力中,同样位居中部第一。

  “长沙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确实令人侧目,”民建湖南省委经济法律委员会委员陈益南在分析了全国2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后,得出结论说,“长沙是整个中部城市群雄起中最大的‘黑马’,甚至会让不了解的人感觉有些另类。在行政级别上,它仅是个地级城市,却先后超越了厦门、西安、长春、哈尔滨、济南等副省级市;在城市规模上,它的市区人口不过200万左右,在地理位置上,它也不是东部沿海开发和经济特区城市,但它却硬生生挤进了国内具有一流影响的城市之列,甚至成为中部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

  “中部崛起,后发制人”,同样对长沙发展抱有期望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谨慎表示:“现在摆在长沙面前的,可能是历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梯度转移和长株潭一体化是被张萍视为“机遇”的两个核心。

  已经开通的武广高铁和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拉近了长沙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让长沙与武汉的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与广州则缩短为两个小时,可以更快捷、便利地吸引沿途居民来长沙消费,到长沙旅游,在长沙投资。

  而地处武汉城市圈与泛珠三角之间的长株潭城市群,则更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着东部沿海的投资者。

  现在,这个各距50公里、由湘江环绕形成的品字形区域,正被湖南省全力推进,构成由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以及电信同区号构成的超级大都市。

  “东部的投资者需要把原有的部分制造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以达到既扩大生产,又能就地销售、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的目的。长沙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命中注定它将成为东南沿海一带产业转移的‘第一块跳板’。东部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三个制造业中心,长期看,中部会同样产生一个制造业中心。”张萍推测说,这个中心的很大可能性会在“武汉”与“长沙”中形成。

  而这同样被武汉视为极大的机遇。“武汉天生就是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无论是气候,空气,阳光,水,辐射力等自然资源可以说在全世界是最优的地方。虽然现在比沿海个别地方暂时落后,在近十年一定会赶超!武汉最终成为全球领袖城市。”有网友情绪激昂地评论说,如今,中国的经济仍然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内需市场不旺盛,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被激活,作为全国交通中心的武汉,必将崛起成为世界级的大型城市。

  “你在跑,别人也在跑。”就在长沙悄然崛起的同时,中部城市的老大哥、建国初期的第四大城市,面积甚至比上海、北京都要大的武汉城里同样热火朝天,他们一面深刻反思着武汉的不足,一面组团前往青岛、成都等地考察,决心重振大武汉雄风,冲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前三位置,将武汉发展成为国家级别的中心城市。

  “中国的发展已形成东、中、西三大板块,武汉是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无疑也应该建成全国的重要中心城市。”武汉市政府秘书长龙正才接受采访时说,武汉将调整振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主导产业,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则更明确地提出,要将培养出更多像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投资家作为武汉发展的“新武器”。

  而民营经济与明星企业家,正是最近几年长沙经济得以快发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54423家民营企业,为长沙贡献了接近60%的GDP。

  随着中部的崛起,长沙、武汉两个城市都先后被推向了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两个几乎面临同样机遇的城市,恰如狄更斯在《双城记》表述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智慧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希望的春天。

  作为后起之秀的长沙,又将在超越郑州后,如何与这个同居中部、山水相连、习俗相近、民众相亲的省会城市演绎何种“双城记”?

  或许,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捷足者固然可以先登,后来者未必不能居上。

  我们惟愿,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们,生活更幸福美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