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健品市场:火爆背后 缺乏监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1日 20:15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董超 北京报道

  在中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的保健品行业中,电台专题忽悠、营销欺诈、媒体炒作、终端促销引诱着消费者。百姓被骗、管理部门缺乏监管给消费者带来的阵痛,让消费者感觉保健品市场成了“骗子们的天堂”。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国内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达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的占42.1%,未经卫生部门批准,擅自宣传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

  近日,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对北京部分保健品市场、保健品店的暗访发现,欺骗消费者、夸大功能、伪造批准文号等不良现象仍存在。

  包装中暗藏猫腻

  位于北京市东南三环的十里河保健品市场,人来人往,异常火爆。记者走到一家铺面前,随意拿起一种保健品,保健品的说明书却都是“洋字码”,一般的消费者根本看不懂,不知道怎么使用,更不清楚里面含有什么成分,让人难以捉摸。

  从事多年保健品生意的王先生讲到:“做保健品生意最怕的就是消费者问起到底说明书上的洋字码是什么意思,里面含有什么成分,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能做的就是告诉消费者怎么使用。其实这些保健品吃多少都吃不死人。”

  为什么怕消费者问其成分呢?王先生解释到:“举个例子说,我过去曾经经营的一种保健品就是从另一种保健品提取的一种有益菌,其实保健品的成分很大一部分是很简单的。”

  记者在走访北京部分保健品市场时发现,部分产品的说明书上产品的成分和含量都被有意地忽略了,或者被“升华”了,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写着“保健品”的字样代替,消费者根本看不懂包装上写的什么。

  据有关专家的说法,商家们之所以把保健品做成这样,主要是商家已经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成分的保密能够增强保健品的神秘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商家在一些食品上加一点保健成分就成了保健品,吃了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坏处,只要加保健成分的名气,就把几元十几元的东西变成了上百元了。

  路边店无人管

  旧宫镇,位于大兴、丰台和朝阳三区交界,经济并不发达。

  据记者统计,在旧宫镇街面上的保健品店就有近30多家,且大多数集中在比较偏僻的胡同里面,多数连店名都没有。

  这些保健品店多为无照经营,它们打着比正规专卖店便宜的幌子,其实是在欺骗消费者。

  从吉庆庄公交站到旧宫东口站,虽然只有三站,却集中了20多家无名的保健品店。

  在聚贤庄的一条街道上,卫生条件极差,各种小店却非常齐全,在这不到两公里的街道上,集中了6家保健品店,其中有4家保健品店,是借着卖香烟的幌子卖着保健品。还有一家成人保健品店的招牌侧竖在墙角,显得很不雅观。

  在旧宫镇旧宫东口公交车站附近,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进了一家只写着“保健品”字样的小店。

  这家店虽然只有不到10平方米,保健品的种类却非常地齐全,各种档次应有尽有。

  看到有人进来,男老板微笑地迎了上来。当得知记者要为朋友购买一些保健品时,老板讲到:“我这里的货可都是正品,都是从厂家直接进的货,想要什么样的?可以给你优惠一些,交个朋友打5折怎么样?”

  记者在这家保健品店只停留了不到5分钟,但经记者的细心观察,这里的卫生条件很差,来这里买保健品大多为外地的农民工。

  加强监管须出重拳

  据国家相关部门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5%,但多数保健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保健品行业利润一般在100%~200%之间,最高的可达到500%以上,保健品行业的高利润已成公开秘密。

  据有关资料统计: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已达到3570多种,地方各级卫生部门批准的各种食字号、监字号、健监号等五花八门的保健食品多达5万多种。

  北京市某保健食品公司市场部的主管向记者讲道:“我国目前保健品市场的现状是虚假的产品较多,有害的产品到处都是。随便一个小公司通过某种渠道审批一个批号,就能生产十几到二十种保健品,管你质量不质量的,捞到钱再说。”

  无论是非保健品冒充保健品,还是保健品冒充药品,都会带来巨大危害。有一份药品监督管理局分析报告指出,假产品冒充保健品不仅会损害正规厂家的合法利益,而且使用后可能会危及群众生命;保健品冒充药品,则容易误导消费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同时,一些保健品非法添加了某些药物,其剂量甚至超过正常剂量的几十倍,安全隐患相当突出。

  据了解,多头监管、法律不健全,是保健品市场监管乏力的重要原因。目前,保健品管理涉及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由于监管责任不太明晰,多头监管往往导致了最终无人监管。

  “整治必须要出狠招、出重拳,提高违法成本。”调查中,消费者和专家等众多人士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有关负责人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保健品生产、流通等最薄弱环节的管理,加大抽检力度,从产品质量、标签规范性、广告宣传合法性、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管。

  而目前,中国生产保健品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既缺资金又无技术的小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经营观念上的落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趋利主义大行其道。一些大企业虽然有相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有品牌运作的意识,但他们很快发现与其扎扎实实的做品牌搞科研,不如广告一响黄金万两来得实惠。

  于斐认为,要说保健品怎么做,关键是心态要踏实,具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品牌理念,模式要创新。在宣传方式上吸引眼球,引发关注的除了新闻营销、事件营销外,其它的手段也非常多,中国13亿人口,70%以上都处于亚健康症状,这么庞大的群体,不同的消费群,城市农村带来的需求差异,如何寻求创新,激活市场,真的可以大做文章。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