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花顺金融终端的统计,截至5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和融资融券余额均已超过10亿元,分别达到102641.57万元和104232.31万元。
融资融券业务自今年3月31日开业以来,已跨越三个月份,经历了两个完整的交易月。对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显示,虽然与理论推测的潜在交易量相比,目前两融业务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特别是融券需求受到抑制,但总体而言表现出明显的持续增长势头,并且显现出与大盘走势同步变化的特征,融资融券业务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初步体现。
另外,虽然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已两个多月,但目前仍然只有第一批六家券商获准经营融资融券业务。据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透露,证监会正在稳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的试点工作。据悉,融资融券第二批试点券商名单将于近期获得批准。相信随着试点券商队伍的扩大,以及投资者对业务熟悉程度和接受程度的提高,未来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仍然将保持持续的增长。
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数据显示,两个月来融资业务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规模增长幅度惊人。截至5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为102,641.57万元,这个数字是开业第一天余额的158倍。二是融资规模的增长表现出持续性与稳定性。
3月31日融资融券开业首日,两市融资余额仅649.5609万元,但第二个交易日(4月2日)即突破千万,达到1318.69万元,第八个交易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387.40万元。此后,融资余额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花了7个交易日突破了2亿元,花了4个交易日突破了3亿元,花了5个交易日突破了4亿元,随后仅用了1个交易日突破了5亿元,于5月7日达到52740.02万元,在此基础上,又用了16个交易日实现翻番,于5月28日达到101832.81万元。
由于融资交易占了融资融券业务的绝大部分,因此,沪深两市的融资融券余额与融资余额始终保持着几乎完全同步的增长节奏。但专家也指出,根据国际市场的经验,融资融券交易一般占到整个市场交易量的15-20%,相比之下,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显然远没有达到其理论上应有的规模水平,同时,10亿元左右的余额不足首批六家试点券商共340亿元业务额度的3%,这种状况也从反面说明此项业务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并可望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
从个股情况来看,投资者融资买入的股票主要集中在超跌的银行股、地产股上。截至5月31日,融资买入余额前十名的个股分别是深发展A、中国平安、民生银行、长江电力、中国银行、五粮液、长江证券、保利地产、交通银行、特变电工。深发展A、中国平安占据榜首主要是受“平深恋”获主管部门原则同意的利好消息刺激,大大激发了市场做多这两只股票的热情,融资业务的放大效应和功能也在此案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融券:做空功能初步显现
与融资业务的稳定增长相比,融券虽然是中国证券市场更为需要的创新业务,但受制于可供融券品种的稀少和转融通机制的缺失,其业务量始终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截至5月31日,沪深两市仅有12只个股存在融券余额,余额总量仅1,590.75万元。而在两个月来的全部交易过程中,融券余额的历史最高峰值也仅为2084.87万元(5月24日),谷底时期甚至低至不足2万元。
不过,在对融券余额的变化情况与大盘走势进行比对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表明融券业务对于大盘趋势保持着相当的敏感度,其做空机制所具有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体现在交易数字上,在4月16日以前大盘处于盘整时期的十多个交易日里,融券余额的日平均量为21万元,但自4月19日大盘进入下降通道时起,融券余额迅速增长,很快超过千万元级别,虽然绝对值仍然很小,但相对增幅却是惊人的。
据悉,为改变融券业务难以成长的现状,日前监管部门正在考虑扩大融券标的品种的范围,将可融券卖空股票放宽至沪深300指数的全部样本股。此前,监管层人士也已表示,将研究推出融券品种的转融通制度,扩大其来源。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加上第二批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券商即将推出而带来的供应方的扩容,相信融券业务在未来也将得到较为正常的发展。(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