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亿俱乐部

  随着中国企业空前自信,跨国公司的榜样力量到底重不重要?事实上,后者不仅变得更强大,其对变幻的本土商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远超出你的想象。请看本刊第一份在华跨国公司成绩单完整报告

  我们在操作这组封面报道的过程中,从2010年3月至5月,关于在华跨国公司投资环境恶化的讨论逐步升级。中国美国商会在3月发布一项新的调查指出,中国政府在提倡自主创新的同时,正在暗中收缩政府采购的开放性。同期,中国欧盟商会的会员也表达出类似的受挫情绪,这是中国开放以来,尤其是WTO协议签署以来,从未有过的。

  随即,从中国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以不同方式对这一情绪进行安抚。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被突出强调,政府高层还特意表示开放政策的永久性。但到了4月,一项新的政府采购规定再次打破了刚刚缓和下来的气氛:智能卡、互联网路由器等六类科技产品的制造商要向有关部门披露加密代码,才能获准参与政府采购的投标。

  外资变得越来越敏感,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自去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快复苏的中国经济,国家自信空前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国有企业及少数大型民营企业资金及话语权的增强。这在客观上迫使在华跨国公司转变其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经过1980年代的合资高潮,及1990年代的独资时代,跨国公司在中国深受欢迎。30年来,他们是实力雄厚的投资者,成熟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导师,国际化消费意识的启蒙者。他们无形中推高了GDP,刺激本土企业的成长,并培育了新一代消费者。从根本上,他们与中国商业环境融为一体。

  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种种先天优势也在竞争中被削弱。一方面,虎视眈眈的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手段等技巧上逐步靠近,消费者不再一味崇尚洋品牌,而是一定程度上认同本土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华跨国公司在渠道等方面对本土资源极为依赖。不过,挑战与机会同在,跨国公司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此体会至深。

  在本刊第一份在华跨国公司经营完整报告中,我们把案例分成四个部分,从经营方式转变、应对危机方式,到怎样重新布局中国市场(这部分我们冠以《三城记》的主题),这个群落都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决思路。而在阅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你会意识到,他们和中国商业社会,是如何在博弈与纠结中密不可分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