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发惠州”演绎突围新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 08:23  南方日报

  编者按借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东风,惠州正式纳入珠三角九市版图。作为珠三角后起之秀的惠州,与深圳、东莞等先发地区相比,惠州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营商成本较低等后发优势。惠州准确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加速珠三角一体化,抓住大项目落户机遇,提升产业档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设惠民之州,实现以人为本的转轨,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质量上来,着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独有的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后发追赶新路。惠州对发展路径的选择、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理解值得借鉴。本报今起推出《后发惠州发展新路》为总题的系列报道,介绍惠州的做法和经验,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张启李长虹陈韩晖

  TCL、德赛电子等惠州高科技企业,正酝酿把研发总部从深圳部分搬回惠州。除了惠州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自主创新环境越来越好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的研发人员,更愿意到惠州生活。

  美国科锐公司在苏州、成都、深圳、东莞松山湖等地考察了一圈后,最终还是决定把LED芯片项目放在惠州。惠州招商时主打的王牌之一,就是其宜居的城市环境。

  今年一季度,惠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9.6亿元,增长33.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8个百分点,居珠三角首位、全省第2位。

  人才、技术、项目、经济增速……如果把以上几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片段连接起来,不难发现,作为珠三角九市中的后来者,惠州的后发优势和独特魅力开始凸现,一个宜居宜业宜创新的惠州正在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先与后后发者善将劣势变优势

  惠州曾经也有过风光的历史。自唐宋以来,惠州在邻近区域就一直扮演着文化和经济中心的角色。直到改革开放前,当地还流传着“宁可在惠阳食粥,也不去东莞吃饭”的民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邻近港澳的优势,深圳、东莞抓住机会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区域经济的中心发生位移。短短10年间,面积仅为惠州1/4的东莞,GDP便达到惠州的两倍。

  惠州人经常说的一段话是:“20年前,东莞是惠州的;30年前,深圳也是惠州的;160年前,连香港都是惠州的。”在外人听来,这段话背后的滋味是复杂的,它流露出惠州人自豪和遗憾交杂的心境。在过去的30年中,惠州被划分出去的深圳、东莞远远抛在了身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今天的惠州,又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抓住中海壳牌、中海油等石化大项目落户的机遇,惠州以大项目提升产业档次,大项目成了转型“引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大项目的带动下,惠州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和重化工业两大特色产业群。去年,惠州全市石化产业产值达665亿元,增长64.5%;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615亿元,增长11.2%。

  无论在珠三角《规划纲要》、还是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十条”中,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都是广东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据显示,2009年惠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高达63.3%!后发惠州,在产业发展层次上,一起步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现代产业体系雏型初显。

  要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转变是重中之重。一个地区的资源和区位是相对固定的,但随着形势的转变,发展机会却是在变化的。观念转变,就在于要时刻认清形势,将曾经的劣势变为优势。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指出,上世纪80年代时,惠州因区位优势不够、承接外商投资不够积极,在发展“三来一补”经济时输给了深圳、东莞,错失了国际第一轮产业转移的良机。但另一方面,惠州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比如大亚湾被发现为深水良港及港区拥有大片工业用地,使得惠州具备了令许多周边地区羡慕不已的“上大项目”的条件。

  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发布,为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惠州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深莞惠一体化的平台重新完成资源配置,在这一新的舞台中,惠州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重工业化优势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