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中国做“嫁衣” IMEC对接潜在市场 一个左右逢源的比利时芯片平台,其另类成功模式能为中国半导体业带来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 08: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黄婕 上海报道

  5月25日,上海市张江工业园张衡路500号,新装修的写字楼里人头攒动,宾客们觥筹交错。当天下午,比利时微电子中心(以下简称“IMEC”)宣布其中国分公司正式在此成立。

  作为为分公司成立送上的“礼包”,IMEC宣布与上海华力微电子公司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双方的技术团队将携手进行65纳米半导体技术的研发,在设于比利时鲁汶的IMEC总部的研发设备上共同调试65纳米基础工艺。

  这不是两家公司的简单技术合作,事实上,双方合作开发的65纳米工艺属于半导体业先进工艺制程,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输出限制,英特尔位于大连的工厂才刚刚获得核准进行65纳米工艺产品生产。

  与上海华力签约的IMEC,并非一家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独立公共研发平台,IMEC是半导体业界的指标性研发机构,拥有全球先进的芯片研发技术和工艺,与包括英特尔、AMD、三星、台积电、应用材料等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巨头拥有广泛合作。

  开业庆典上,IMEC全球总裁Luc Van den hove说,在当今半导体业,无论“More Moore”还是“More than Moore”(均被称为后摩尔定律),都需要在一种开放的创新模式下的研发合作。

  以国际化视野在保持研发独立性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开放合作,正是IMEC在业界独树一帜的关键。而在当下中国,各地正掀起一股服务科技、服务产业的热潮,各类公共研发机构和平台大量涌现,但目前大多仅仅承担提供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专业软件测试、场地租赁等初级服务功能,类似IMEC这样的独立研发机构能否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产学研的另类纽带

  IMEC前身是比利时鲁汶大学微电子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半导体工业投资热潮的驱动下,西欧各国纷纷创立微电子研究中心,以发展本国微电子产业。1984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IMEC第一任总裁向比利时佛拉芒地方政府提议,在鲁汶大学微电子系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几所当地大学的微电子系,成立一个独立的微电子研究中心,即IMEC。

  与很多政府推动的研发中心类似,IMEC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促进当地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为此,佛拉芒地方政府每年向IMEC拨款2500万美元,用于微电子业的基础研究。

  不过,时至今日,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费用仅仅占到IMEC收入的17%,其大部分经费来自于全球半导体工业界。

  业界为何愿意将高额的研发费用投给一家比利时的研发结构?这与IMEC成立后独特的定位有关。

  据IMEC中国总经理高腾介绍,不同于一般研发机构,IMEC在成立之初便致力于“成为联系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大学的创造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工业界投入的研发经费,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生存。

  成立之初,IMEC采取了“将研发力量集中在少数领域”的策略。在半导体工艺上,最初的研发方向只有两个工艺模块:湿洗法和硅化物。

  尽管研发的方向非常少,IMEC却坚持达到“临界质量”。所谓“临界质量”是指在某个项目投入的资源密度达到一个程度,使得项目研发的进度在全球处于领先。高腾解释说,技术的领先意味着获得专利,获得高额回报。IMEC认为,要想成为指导业界和学界的专业研发机构,在一定领域保持持续先进性是必然,这使得IMEC在选择研究方向和把握可投入资源多少的问题上异常谨慎。

  正是这种谨慎,使得IMEC的研究在保证达到“临界质量”的同时又达到了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初选择的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好成绩。随后,IMEC将这种高效低成本的湿洗法提供给了英特尔,获得了该机构的第一个商业合同。

  “现在我们跟全球主要半导体厂商都有合作,我们主要把握研究课题和方向,所有项目参与者共同承担研发费用和风险。”高腾说,IMEC的商业合作主要有两种——“共享”和“转移”,即如果是合作开发,参与方共同投入资金,研发成果是参与方共享知识产权;如果是IMEC已经开发出来的,则IMEC拥有知识产权,但可以提供使用权,也就是技术转移。

  依靠这种恰当的商业模式,IMEC不仅成功地养活了自己,更在半导体工业迅速奠定了“指标性研发机构”的地位。2009年,IMEC的总收入达到2.75亿欧元。

  “始终保持独立性”

  对于IMEC“产学研纽带”的定位,一般人常会提到的疑问主要在于,一面是庞大复杂的学术机构,另一面是快速变化的工业界需求,夹在其中的IMEC如何在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又保持研发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而当IMEC面对商业世界时,一个研发机构如何能够同时获得众多有竞争关系公司的信任?

  高腾认为,始终保持中立性和独立性是IMEC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英特尔和AMD尽管是竞争对手,却同时参加IMEC同一个研发项目即是一个佐证。事实上,全球目前有超过500家公司和机构都参与了IMEC项目的研发,其中大部分来自比利时之外。

  如何保持中立性和独立性?在公司管理和运作上,IMEC首先创建了一套不同于大学研发机构的运转系统。IMEC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为了保证中立性,同时协调政府、大学和产业界,在IMEC董事会中,约有1/3是产业界代表,1/3是大学教授,还有1/3是政府官员。

  另外,IMEC还邀请在微电子领域知名的国外专家设立了一个科学顾问委员会,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学术性建议,但没有实际决策权。与此同时,IMEC大量招募工程师进行独立研发。目前,IMEC全球员工超过1750人,其中由产业界派驻的研发人员、博士生及客座教授超过550名。

  与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保持中立性一脉相承的则是,IMEC对于已有研发成果商业化的态度也不同于一般研发机构。对于可以进行商业化的研发成果,IMEC采用“分离子公司”的策略,即将部分相关人员分离出去,在投资商的支持下成立子公司,并且将技术以一次性买断的方式转让给子公司,IMEC换取子公司部门股权,股权持有份额不超过15%,这样就避免与IMEC的客户产生商业竞争关系。

  “很多人都认为,每次分离一个子公司,对IMEC来说都是一次‘失血’。”高腾说,IMEC却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当地产业发展,“最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不要怕“为他人做嫁衣”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政府成立的公共研发平台就应该为本地企业服务,因为政府投入了。但是IMEC的成功却表明,一个一流的研发平台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走国际合作的道路。”高腾说,如果不是一开始就主张“国际化合作”,也许IMEC今日还只能囤于小小的比利时国内,而无法站在世界高度影响全球产业。

  事实上,当IMEC成立之初,欧洲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类似的微电子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的任务都是要帮助推动本地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合作对象均为本地公司和大学、研究所。这么做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资源和相关产业来养活这些研发中心。

  然而,IMEC在比利时这样一个小国却很难找到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其相关运作,因此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这种压力迫使IMEC在早期就积极寻找国际合作,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国际合作商业模式。

  “尴尬的是,这种国际合作刚开始时也是备受比利时政府的质疑。”高腾说,他们担心政府投在IMEC的钱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被国外企业所利用,“这其中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和挣扎。”

  随着IMEC的成功和国际名声的提升,这种质疑逐渐被证明是错误的。IMEC如同一个公共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技术转移、成果产业化(分离子公司)等手段,帮助当地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IMEC由此带来的产业聚集和人才群聚效应也日益明显。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在比利时当地发展出的“DSP谷”,这里聚集了几十家公司,两千名DSP设计人才,使得比利时佛拉芒地区的微电子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IMEC已经分离出二十多家子公司,大部分运营良好,其中也有几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事实上,作为一个考核指标,比利时政府也要求IMEC每年至少分离出一家子公司。

  “现在IMEC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也是国际化合作思维下的重要一步。”高腾说,中国对先进技术的关注与投资能力一直在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对于像IMEC这样的纳米电子研发中心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潜在市场。

  他表示,全球半导体业正进入“后摩尔时代”,对中国来说,“More than Moore”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机会,这是因为目前国内的主流工艺还是8英寸,这对于MEMS、汽车电子等产品领域来说仍然是不错的选择,IMEC将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公用产品解决方案,为国内的中小半导体设计公司服务。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