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投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22:12  南方周末

  外汇储备投资与民争富的选择将使它失去光鲜的价值,变得尴尬无趣,从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外汇储备肩负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增强我国宏观调控能力的使命,因此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运作模式要求稳健性。为了避免投机风险,目前多数国家都把外储的主要部分投资在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好的美国政府债券和美元资产上。然而笔者发现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有与民争富的现象。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投的海外并购清单表明了以海外股权、固定收益及另类投资为主的中投公司也对国内的地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增大中国资产泡沫、加剧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有明显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投与民争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投创立之初的资金筹集方式。当初财政部用发行特别国债得到的人民币向央行换取了2000亿美元借给中投,由中投进行相关的海外资产投资;同时,中投要负担人民币特别国债的还本付息。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中投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的币种不匹配,即,中投需要将美元的投资收益转化成人民币后才能还债。

  由于近期美元尚处于贬值区间,若美元兑人民币的年贬值率在8%的话,而国债的年息以5%来算,中投的美元投资收益率要超过13%才能避免财务亏损。但是若直接投资于国内资产,则可以避免汇率贬值的问题,减轻其巨大的还息压力。不过这样一来,即使中投的国内投资收益率再高,也是建立在挤出民间投资的基础上。所谓藏汇于国不如藏汇于民。中投与中国民间投资相争,将直接影响民企发展壮大的机会。

  所以,中投的资产负债币种的不匹配就是中投的原罪,在美元汇率的下行区间内,中投有回国内投资的冲动。

  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中投能够重新专注于投资海外资产的最直接诱因就是美元或欧元币值的大幅反弹,这样一来,看不见的手将直接引领中投进一步进军海外市场。否则,外汇储备投资与民争富的选择将使它失去光鲜的价值,变得尴尬无趣,从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不仅金融危机是否见底还存在争议,而且美元欧元币值的持续下跌使设想的这种最优解决方案既不可望更不可及。再退一步讲,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改革的多事之秋,各种币值在中期内都存在大量波动的可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个相对明朗的形式。于是,这些现状使得面临巨大人民币利息支付压力的中投陷入两难的境地。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彻底解决中投的这个难题呢?在未来为中投增资时,改变拨款方式很可能是一个治标治本、更加方便且有效率的选择。央行完全可以绕开财政部,直接将部分超额的美元储备交给中投管理。央行作为股东,免除了中投的还本付息压力。这样,中投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将不复存在,投资国内资产的动机也会自动消失,从而解决中投的原罪问题。

  有人或许会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因为中投创立的原因之一除了降低央行外汇储备量外,也希望同时降低国内人民币的流动性。如果央行直接拨款给中投,那么将没有办法吸纳过剩的人民币流动性。

  这一初衷自然是很好的,然而,一旦中投选择投资国内资产,他就不得不将手中的美元换成人民币,相对应的,央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中购买美元,放出人民币。这样一个循环下来,多少交易成本暂且不谈,降低外汇储备量和减少国内流动性的目标一个都没有实现,反而埋下了中投与民争富的隐患。

  既然初始政策发挥不出它的本意作用,新的改革、新的提议就是必要的。若要吸收流动性,直接让财政部发行国债就好了,财政部自己也可以还本付息,不要赋予中投太多的压力。若要让外汇储备有更好的收益,直接让央行划拨美元给中投,中投可以专注于海外市场投资,彻底免除中投资金回游的冲动。

  还有,如果央行将多余的外汇储备直接交给中投管理,那么中投在海外投资的短期盈亏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一方面,即使中投海外投资收益暂时为负,也不会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因为中国人民短期内还用不到这部分的救命钱。另一方面,如果海外投资的成果可喜可贺,这部分收益为维持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防范国家金融风险,应对国际收支的突发事件等充当起完美保镖的角色。

  总而言之,笔者建议的注资方式,大大简化了整个交易过程:当时发行特别国债之初,财政部为提高特别国债的流动性,在权衡其利率和期限两方面伤透了脑筋;此外,省去人民币负债的压力,将根治外汇储备投资与民争富的现象。既然一举两得,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李杰为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辛羚溪为该机构研究助理)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