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莞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08:23  南方日报

  ■“东莞突围透视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处于风暴眼中的东莞,有一些数据“不好看”,有一些数据却相当惊人:

  2008年以来,全市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89个,占历年总数的90.8%。

  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9106件,授权专利12918件,双双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2009年工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54.5亿元,同比增长1.5倍,总额和增速名列珠三角前茅。

  此外,2009年,该市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拥有海内外注册品牌2678个。

  这些数据说明,以往专注于加工组装的东莞制造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开始注重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不少企业开始从原来单纯的加工制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有的甚至建立了自主品牌,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

  东莞决心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其核心是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说,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就是推动传统行业延伸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拓展;推动产品加工由低向高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开创新兴市场。

  他表示,产业链延伸是重要方向。东莞制鞋、家具、服装、玩具等行业基础好,过去抓制造,现在抓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进行产业链整合。目前,服装行业已完成产业链整合。

  从OEM到ODM该市去年专利申请量暴增

  为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东莞通过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研发投入补贴资金、研发机构奖励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项目,在创新链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进行扶持。该市科技局副局长梁凤鸣说,2006年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以来,政府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达五六亿元,至今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

  企业投入研发的热情也因此空前高涨。全球第二大光盘装备制造企业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平均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20%,今明两年该公司计划投入6.2亿元;世界上最大的眼镜制造企业之一新溢眼镜制造有限公司,去年转制为三资企业后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设立了研发中心。

  与此同时,技术改造兴起热潮。该市工业更新改造实际投资总额由2006年的44.6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54.4亿元,增长了246%。今年一季度,该市技术改造累计投资16.68亿元,同比增长了143.9%。

  企业积极参与技改,并从中获益。去年,南兴木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了6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出高速木材加工装备,节约成本50%。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莞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从OEM为主逐步向ODM发展,不少企业从原来单纯的加工制造,开始逐步转向技术研发。

  梁凤鸣说,企业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以专利为例,1985年至2000年,东莞市的专利申请量为6154项,而去年一年就有19106件,是2000年之前总和的3倍多。

  江凌说,现在东莞有很好的设计研发能力,能承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不需要对方提供设计图纸,只要提供市场需求,就能根据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样式,在国际分工中走向高端,加工贸易更具竞争力。

  一组可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9年,东莞共参与了205项标准的修订,制定并发布了10个联盟标准;东莞承担省级以上计划项目293项,获得了18.48亿元经费资助,是有史以来承接上级部门项目资助经费最多的一年。

  江凌透露,东莞正在组建工业设计中心,通过现有的技术基础,东莞完全可以把研发设计做得更强。

  企业加速自创品牌中国名牌数量位居全省第5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莞很多企业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贴牌生产的模式难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加快从贴牌生产向创立品牌转变。

  江凌说,在产业链的两端,东莞有从事研发设计的条件,但品牌营销比较难做。尽管如此,东莞还是尽力支持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品牌。为鼓励企业创立品牌,东莞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近三年来,全市奖励名牌名标企业的金额累计达到8840万元。

  企业创建品牌的速度大大加快。2009年全市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母公司或东莞公司品牌),比2008年增加163家,比2007年增加288家;拥有海内外注册品牌2678个,比2008年增加370个,比2007年增加610个。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名牌名标421个(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0件,中国名牌产品18个,中国名牌和广东省名牌累计数量均排名全省第5。

  一批企业通过创立品牌,成功打开了海内外市场。如创名牌试点企业东莞市琪胜鞋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迪宝·阿治奥男装皮鞋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并打入美国市场。

  ■评论①

  延伸产业链也是产业升级

  谭志红

  一般来说,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腾笼换鸟”式,引进全新的高端产业,替换旧的相对低端的产业。另一种是“就地升级”式,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从产业链的低端走产业链的中高端。

  在东莞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这两种路径都有所涉及。通过“腾笼换鸟”,东莞成功地转移了一批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腾出了容量。与此同时,东莞更强调就地升级,呼吁企业留下来一起升级。

  对东莞而言,后者更为现实和紧迫。一方面,“腾笼换鸟”容易给人“赶厂”、“赶人”的误解。而且,笼子腾出来了,能否引进“鸟”、能引进什么样的“鸟”,心里没底。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多年来,东莞一直希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但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但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集中度相当高。要舍弃这些产业显然不可能,更现实的出路就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升级,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整合,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回过头来看,东莞的就地升级有许多非常之举。

  首先,产业升级有非常之认识。东莞曾多次解释,产业升级不是要舍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之更具有竞争力。东莞的经验说明,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也是升级。

  其次,产业升级有非常之决心。就地升级的实质,就是延伸产业链,从“微笑曲线”的中端向两端提升。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相比,研发和营销的难度大得多。在短期内,它会减少利润,充满风险,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需要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持。转型之初,东莞就提出“四个忍得住”,没有这样的决心,也就没有今天的成果。

  第三,产业升级有非常之政策。东莞继承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针对加工贸易企业在产业链提升中遇到的困难,先后出台了“1+26”政策文件,不断突破政策障碍,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升级,在加工贸易转型、内销、科技创新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正是这些操作性强的政策,为企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