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新机电违规收购晨光塑胶 正手增持反手玩剥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 10:45  21世纪经济报道

  压力容器生产商科新机电的掌门人林祯华其实一直很纠结。

  凝聚了林氏三兄弟半生心血的科新机电,随着一纸招股书的公告,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科新机电成立13年来,经营方向屡屡枝蔓横生,或正手增资子公司反手抛售,或兴致勃勃涉足农业以亏损注销告终。野心与焦躁,进与退,舍与弃,纠结尽显其中。

  而今,下定决心不再“左右顾盼”、坚定做压力容器的科新机电,面对竞争对手内外夹击的“险恶”境地,如何脱颖而出,无疑让人捏一把汗。

  先斩后奏,违规收购晨光塑胶股权

  1997年,科新有限(科新机电前身)成立,主营压力容器类设备的设计与制造。5年后,科新有限将触角伸至塑胶领域。

  2002年3月15日,科新有限、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及其工会等3家法人股东以及林桢荣、赵丕龙、陈放等15位自然人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晨光塑胶。晨光塑胶属国有控股公司,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占23.33%,科新有限占23.11%,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会占16.67%。其中,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为中国蓝星集团(上级单位为中化集团)的下属单位。

  “韬光养晦”4年后,科新有限开始大手笔增资晨光塑胶。2006年8月30日,科新有限分别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林祯荣、林祯富、陈放和赵丕龙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分别收购晨光塑胶23.33%、6.28%、6%、6%和6%的股权,收购价分别为98.873万、26.615万、25.43万、25.43万和25.43万。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股权转让存在操作上的违规行为。其一,签订协议时,该转让事宜并未得到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两个上级单位的批准;其二,此次股权转让并未按照有关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政策规定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而是直接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在两大条件双双尚未满足之际,科新有限和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仓促完成股权转让,为之后科新有限一波三折的“补充程序”埋下隐患。

  正手增持,三月内又闪电反手转让

  “先上车后买票”的好戏正式上演,科新有限开始采取补救措施。

  2006年10月12日和2007年5月15日,蓝晨光化工研究院终于先后取得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关于同意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转让其持有的晨光塑胶股权的批复。

  此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于2007年8月就晨光塑胶股权转让事宜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挂牌期间“恰巧”只有科新有限一个意向受让者。最终,转让价格定为105.66万,按照此前的口头协议,科新有限将6.787万元的差额交付给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

  至此,科新有限对晨光塑胶的持股比例增至70.72%,成第一大股东。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过了三个月,科新有限“突发奇想”地将费劲波折得来的晨光塑胶股权悉数“清仓”——将晨光塑胶70.72%的股权按318.25万元的价格全数转让与林祯富和赵丕龙两位自然人。

  好戏还未结束。2007年11月30日,晨光塑胶70.72%股权所对应的账面净资产值为471.29万元,与股权转让价存在153.04万元的差额。

  于是,在两年后的2009年6月5日,科新有限再次演绎“先上车后买票”,与林祯华、林祯荣、林祯富、陈放、赵丕龙签署《股权转让补偿协议》,由该五位自然人向公司支付上述差额。科新机电招股书给出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司利益”。

  颇具玩味的是,前后历经三年的股权转让和赔偿,涉及的“主角”和“幕后”现均为科新机电的现任股东。在自然人和法人之间来回倒换,将费尽周折得到的股权转眼间全数出售,意欲何为?科新有限正手增持反手转让的做法让人一头雾水。

  而科新机电《招股说明书》对此给出的解释略显牵强,“晨光塑胶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没有相关性,为突出公司在压力容器设备和管系产品设计、制造方面的主营业务特点和竞争优势,故将科新有限持有的晨光塑胶70.72%的股权按当时的注册资本为作价依据转让”。

  盲目涉足农业,以亏损注销告终

  如此折腾的不仅是晨光塑胶,科新有限7年前成立的子公司科新农业也上演了类似的故事。

  2003年,主营业务仍为压力容器的科新有限,“心血来潮”地涉足农业领域,与魏华春等25位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科新农业,主营农作物种植。其中,科新有限占出资总额的60%,其余25名自然人股东占40%。

  2006年3月1日,科新有限以40万元受让了科新农业25名自然人股东股权,持股比例增至100%。

  匪夷所思的事情再次发生。增持后仅仅两个多月,因科新农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科新有限决定对其注销,并于2006年8月1日获得工商登记部门的核准注销。

  令人费解的是,就在2006年3月1日股权转让时,科新农业的财务状况已相当“狼藉”,其时的资产录得亏损51.86万。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科新有限当时为什么要增持?

  十几年间,主营业务为压力容器设备的科新机电,屡屡贸然出击毫不不相干的领域,仓促而冒失,不免狼狈收场。这样的战略拓展逻辑,不禁让人对其上市后会否“旧病复发”心存狐疑。

  依赖东方电气,蜗居西部作为几何?

  然而,注意力重回压力容器后,科新机电不得不面对剧烈的竞争态势。2006年至2008年,科新机电的压力容器设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35%、0.38%和0.43%。其中,2008年科新机电压力容器产品在西部地区专业制造企业中销售收入仅位居第六名。

  而据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统计,从全国压力容器行业区域分布来看,2008年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达43.87%,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23.87%,而西部地区市场占有率仅为5.44%。

  如此低的市场占有率,若要往东部和中部发展,科新机电靠什么与众多大型企业竞争?目前,国外跨国公司已通过合资等方式进入国内市场。若继续蜗居西部,国内外巨头一旦进入这一挖掘潜力巨大的市场,科新机电与他们竞争时胜算几何?

  此外,科新机电还面临着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据招股书透露,科新机电2007年度、2008年度以及2009年度该公司对前5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23%、54.67%和52.30%。其中,来自于东方电气集团下属企业的占比分别高达50.96%、47.53%和33.45%。

  此外,2007年至2009年,科新机电及子公司因西部大开发、企业技术改造和汶川地震等享受到多个税收优惠,累计减免所得税3001.06万。2007年至2009年,其所得税减免额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高达37.07%、28.11%和28.56%。2009年后,这些税收将到期,科新机电享受税收优惠的好日子也将一去不复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